您所在位置:網站首頁 >資訊 >

東北歷史詳情

東北歷史

近代中國歷史三大移民潮

阿杕原創 2016-6-7 20:42:538375人已關注
     作為一個歷史極為悠久的國家,中國在遙遠的古代就擁有了巨大的人口規模。在世界范圍內,中國的人口除個別短暫的歷史時期外,一直處在世界第一的位置。每當歷史發生大規模變動的時候,就會產生一定的移民大潮,而這些移民大潮,又會反過來對歷史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中國近代史上曾出現三股巨大的移民潮,分別是闖關東、走西口和下南洋。中國的漢字有著神奇的表達能力,這三股移民大潮所使用的三個動詞分別是:闖、走、下,非常形象地說明了移民潮出現的實際情況,也在某種程度上間接地表明了移民潮的后果。下面我們就簡要回顧一下這三股移民潮的相關情況。
一、闖關東
    關東,是指山海關以東,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東北。東北是滿族的龍興之地。明朝曾在撫順、沈陽、遼陽一線建立邊鎮。這一線以西漢民為主,為明朝統轄。這一線以東則為滿人控制,雖然在形式上,女真族曾經臣服于大明王朝。但他們擁有實際獨立的治權。努爾哈赤與明朝政治絕裂后,不斷越過邊線向西進攻,并開始屠殺遼西的漢人,導致遼西漢人幾乎絕滅。所以,現在東北的人口中的大部分人都不是明代遼西漢人的后代,而是清王朝建立之后一直到民國時期為止,關內漢人對東北移民的后代。清王朝建立之后,在東北修筑了著名的柳條邊,將其一分為二,施行禁邊政策,漢人不準非法越過邊墻到東面也就是滿人的龍興之地去。這導致中國東北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人口增長緩慢,特別是黑龍江流域,更是處于實際上荒廢的境地。這是沙俄在十九世紀能夠從中國割走一百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的根本歷史原因。
     在沙俄割走黑龍江東面的土地之后,清朝統治者認識到如果再不增加黑龍江、吉林等省的人口,那么這些地方也早晚有一天會落入沙俄之手。于是,1860年,禁邊開始松弛,大批關內漢人開始到關東謀生。中國在康、乾時代所發生的人口激增,以及鴉片戰爭之后的經濟危機,導致關內的人口極度過剩,生存環境惡化,這也為移民造成了直接的促因。1897年,清朝從法律上根本放棄了禁邊政策,標志著滿漢民族融合的完成。在沙俄與日本都對東三省虎視眈眈的情況下,國力日漸衰弱的中國政府束手無策,但是為了找到一條個人活路的移民則永遠地改變了這塊土地的宿命。在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時候,東北的人口已經突破了三千萬,其中絕大部分是來自中國山東和河北的關內移民及其后代。為了生存,他們所要克服的不僅是清王朝的禁令,還有無數的艱難險阻,他們與惡劣的自然環境,與土匪,與俄、日殖民侵略勢力進行了頑強的生存斗爭。一個“闖”字,真切地表達了這種歷史真實。
      在九·一八事變之前,日本不斷地制造事端,提出所謂滿洲問題,欲使這一問題國際化,以達到它混水摸魚、侵略擴張的目的。但是英國著名的哲學家羅素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訪華時曾說:“盡管日本聲稱它需要殖民地,但是它向滿洲的移民不及中國內地移民的百分之一,我敢說,不管滿洲的政治風云如何變換,滿洲將永遠是中國的滿洲?!绷_素的預言成為真實的歷史。新中國成立之后,東北不僅毫無疑義地成為新中國的一部分,而且還是重要的工業基地,為新中國的發展壯大做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闖關東,這一世界罕見的移民大潮徹底改變了東北亞的歷史。
二、走西口
     民間所說的“走西口”中的西口,是指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的殺胡口,出了這個關口,就到了內外蒙古草原以及新疆等地。由殺胡口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當年草原民族與農耕民族的矛盾曾經是多么激烈。清代,滿族以滿蒙聯盟君臨天下,改殺胡口為殺虎口。雖然,這時草原民族與農耕民族已經統一在一個國家里,但是其政治經濟仍然處于各自為政的分割狀態。清朝在殺虎口設置稅關,對出口的貨物和商旅征稅。后來,這樣的稅關沿長城一線又設置了許多,并明令口內的貨物必須由法定的關口運到口外,而不允許從其它的通道私運。乾隆時代中國內地人口的巨增以及生存競爭的日漸激烈,使得許多人走向口外謀生,逐漸形成了一股巨大的移民潮流。
走西口,還可以從廣義上來理解。廣義上的西口,是指在晉陜北部象殺虎口一樣的關口,比如陜西的谷口,神木口等等。晉陜移民從這些關口外出,逐漸分布在廣闊的蒙古高原以及新疆等地,促進了這些邊疆地區的民族融合,使這些地區由純粹的牧業區變農牧業混合區,三晉文化也同時在這些地區扎下了根。當年,晉商在口外許多著名的商貿城市都處于主導地位,其業務甚至遠至俄羅斯,是中國著名的商業群體之一。
     走西口的移民潮流,改變了這些地區的人口結構,促進了漢蒙之間的民族融合,開發了邊疆,也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比如,在內蒙古地區,盡管近代中國曾經經歷了國家非常衰落的一段時期,但是其向心的傾向始終是主流,因為走西口的大潮已經深深地將中華民族聯結到了一起。
三、下南洋
     所謂南洋是明清時期中國對東南亞一帶的稱呼,包括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馬來群島和中南半島等地。炎黃子孫到南洋去,很早就開始了,比如漢末、唐末、宋末等歷史時期。只要中國出現大規模的動亂,就會有許多人遠走南洋進行謀生。明清兩朝交替期間,下南洋的人數出現了大幅度的激增。而1840年之后,中國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持續的內部動蕩,大批的華人開始前往南洋海外謀生。據葛劍雄等人所著的《簡明中國移民史》估計,從1840年到1930年的九十年中,由福建和廣東兩省輸出的移民每年就平均在十萬人以上。這是世界史上一股巨大的移民潮。
     目前,東南亞大約生活著五千萬華人,是海外華人的最大集中之地。經過華人幾代人的經營和奮斗,在東南亞這些國家中,華人在經濟上都有著重要的影響。他們不僅以自己的成功為所在地國家做出貢獻。也支援了近代以來的中國革命、反侵略斗爭,乃至于經濟建設。下南洋的一個“下”字,形象地表明了,這些華人脫離了自己的母體,既為目的地國家帶去了華夏文明,也融入了當地的社會。
     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這三股巨大的移民潮對現代中國的形成產生了巨大而且深遠的影響。
 
 
  • 客服熱線
  • 商務洽談
  • 13596379558
  • 投訴建議客服
  • 13704312303
国产精品离异富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