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卑是發源于中國東北的一個古老民族,在中國的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鮮卑屬東胡系,居于鮮卑山,因此得名。兩晉十六國時期,鮮卑中的慕容氏、宇文氏、段氏、乞伏氏和拓跋氏,都曾成為雄據一方的政治勢力,如慕容氏曾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乞伏氏曾建立西秦,禿發氏曾建立南涼等割據政權。拓跋氏先建立代國,后終于統一北部中國,成為南北朝時強大的北魏王朝,北魏分裂為東、西魏之后,鮮卑化的漢人高氏,與鮮卑宇文氏分別建立北齊、北周。另有出自慕容氏的吐谷渾,自遼西遷至隴上,在羌人地區形成吐谷渾部,鮮卑貴族居統治地位,而被統治者為羌人諸部,直到唐代初葉才被吐蕃所滅。自唐后有關鮮卑族的記載鮮見于史料,一個在中國歷史上叱咤數百年的民族,就這樣消失了么?鮮卑民族沒有發生過跟他們同一時期顯赫一時的羯族整族被屠族那樣的命運,那他們或者他們的后裔在哪里呢?結合一些資料我認為中國現有的民族中有三個民族最有可能是他們的直系后裔或者有著密切的聯系。這三個民族分別是土族、錫泊、達斡爾。
土族——慕容鮮卑的后裔
在有關土族族源問題上,學術界主要有吐谷渾說、蒙古人與霍爾人融合說等等,至今尚無定論。持“吐谷渾說”者認為,土族主要是鮮卑支系吐谷渾人的后裔。吐谷渾,是遼東鮮卑慕容氏首領涉歸之子。涉歸分給他“部落一千七百家以隸之”(《晉書·吐谷渾傳》)。約公元283年(晉太康四年),涉歸卒,吐谷渾庶弟嗣位。不久因吐谷渾與部族首領其弟“二部馬斗”,發生矛盾,吐谷渾遂率部西遷,“西附陰山”(今內蒙古河套北之陰山)。吐谷渾于陰山一帶游牧了二十余年后,乘“永嘉之亂”(312-313年),又率部“度隴而西”,到達今甘肅臨夏西北一帶。至317年(東晉建武元年),吐谷渾已控制了東起洮水,西至白蘭(今青海都蘭縣巴隆一帶),南抵昂城(今四川阿壩)、龍涸(今四川松潘),北達青海湖一帶的廣大地區,建國于羌族故地。至吐谷渾之孫葉延時,遂以吐谷渾為姓氏、國號和部落名稱。吐谷渾國極盛時的疆域,東起今甘肅南部、四川西北,南抵今青海南部,西及新疆的若羌、且末,北隔祁連山與河西走廊相接。吐谷渾國后期的政治中心在今青海湖西15千米的伏俟城。唐龍朔三年(663年),維持300余年的吐谷渾國為吐蕃政權所滅。于是,除一部分吐谷渾人內徙外,大部分降于吐蕃,留居原地。在吐蕃統治下的吐谷渾人,后來又逐漸降唐,被唐安置在甘、瓜、肅、涼等州。唐朝還在祁連山南,今大通河一帶設州,隸屬涼州都督府,專門安置降附的吐谷渾人。這一帶,正是今天土族聚居的地區。至北宋初,一部分吐谷渾人仍聚居于祁連山南,今大通河一帶。
11世紀后,吐蕃唃廝啰政權在河湟地區興起,活動于這一地區的吐谷渾人當在唃廝啰政權統治之下。此后,“吐谷渾”一詞不再見于文獻記載。但是到了元代,在吐谷渾人的故地,史書上卻出現了“西寧州土人”、“土人”的記載。這些“土人”居住的地方即是
今天土族居住的地方,而在歷史上該地區則是吐谷渾人長期居住的地方。據此,許多歷史研究者認為,今天的土族,就是以留居原地的吐谷渾人為主體,吸收融合蒙古、藏、羌、漢、維吾爾等民族成分而逐漸形成的一個新的人們共同體。土族這個新的人民族共同體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據明清史志記載,明代土族已經成為一個穩定的人們共同體,已有了本民族的聚居區。
土族語言屬于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詞匯有一半左右和蒙古語相同或相近。但不能由此而得出結論說土族主要源于蒙古人。蒙古族的先民是室韋,吐谷渾是鮮卑的一支。室韋,鮮韋都是東胡系統的民族,在語言上有同源關系,都屬于東胡系統的民族語言,有相通部分。1227年,成吉思汗將領格日樂圖在滅西夏時,率三千蒙古軍駐于互助威遠鎮,因為這里是祁連山麓的軍事重地,所以后來格日樂圖部屬(包括家眷)世居于此。到13世紀中后期,吐谷渾人后裔們的蒙古化傾向更加明顯,其民族特征也基本構成,可以認為土族是吐谷渾的后裔,但在民族形成過程中蒙古族對起產生過重要影響。
錫伯族——拓跋鮮卑的后裔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關于錫伯族的族源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錫伯族源于古代的鮮卑,居住在綽爾河、嫩江、松花江一帶的鮮卑人就是錫伯族的先民;另一種認為,錫伯是地名,清代輿圖將海拉爾以南的室韋山一帶泛稱為“錫伯”,居住在這一地區的人因而得名。 第一種觀點認為錫伯族是古代拓跋鮮卑人的后裔。386年,拓跋鮮卑的大部分進入中原,建立北魏政權,而另一部分以“室韋”為號,在嫩江左岸的綽爾河、洮兒河等河流域活動,其中的一部分室韋成為錫伯族的祖先。在唐代,綽爾河流域的錫伯族先祖歸屬于唐。遼代,受契丹統治,多數人開始從事農業。遼亡金興,錫伯族先祖又處在女真統治之下。元代,開始被蒙古族統治。元、明至清初,錫伯族處在蒙古兀良哈三衛中的福余衛的統轄之下。1593年,錫伯族出兵隨科爾沁、葉赫、哈達等組成九部聯軍(3萬人馬),與努爾哈赤交戰兵敗,從此,錫伯族開始部分地歸屬滿洲。1636-1648年間,錫伯族軍民同科爾沁蒙古一起被清政府編入旗兵,成為蒙古八旗的一部分。1692年科爾沁蒙古統治者將所屬錫伯族軍民進獻給清政府,從此錫伯族擺脫了蒙古統治階級的統治,開始被滿族統治階級控制,并被編入滿洲八旗,移防黑龍江、吉林各地。1764年,清政府為了加強伊犁地區的駐防力量,抽調3000多名錫伯族軍民遷徙到伊犁。從此,錫伯族形成了東西分居、小聚居大分散的面。
契丹——宇文鮮卑的后裔
契丹出于鮮卑,《魏書》卷一OO《庫莫奚傳》說它是“(契丹、庫莫奚)其先,東部鮮卑宇文之別種”,《遼史》上也介紹,契丹自稱先祖是炎帝后裔,號鮮卑氏。后來被慕容燕部落所破,然后一拆為三,分別為宇文氏、庫莫奚和契丹三個部落。契丹原先與庫莫奚、宇文兩個部落一起游牧,公元344年,前燕主慕容皝在今扎魯特旗北部攻破宇文部,從屬于宇文部的遙輦、烏槐、迭刺、庫莫溪部也被擊潰,并向科爾沁草原西部南端的老哈河上游一帶躲避。從此,這些部落從宇文部的統治之下游離出來,其中遙輦等部在霍林河和西拉木倫河上游一帶游牧,形成了早期的契丹部落。因此說早期的契丹人是由同屬于宇文鮮卑的部落聯盟當中的幾個姓氏部族組成,名稱分別為悉萬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于、日連。在戰事動蕩的歲月中,各部走向聯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后經過了大賀氏和遙輦氏兩個部落聯盟時代。907年,契丹建立了政權,成為中國北方一個強大勢力。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創建契丹國。契丹王國強盛,其疆域東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長城,北絕大漠。1125年,遼為金所滅,此后契丹逐漸被融合。自元后契丹不見與史籍。
到了現代生活在大興安嶺、嫩江和呼倫貝爾草原交匯處的達斡爾人,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當地傳說,幾百年前,一支契丹軍隊來到這里修邊堡,從此便定居下來。這支軍隊的首領叫薩吉爾迪漢,就是達斡爾的祖先。學者通過比較研究契丹族和達斡爾族的生產、生活、習俗、宗教、語言、歷史,找到了大量證據表明,達斡爾人是繼承契丹人傳統最多的民族。
在云南施甸縣,發現了一個仍在自己祖先的墳墓上使用契丹文字的特殊族群,統稱"本人"。在施甸縣由旺鄉的一座"本人"宗祠里,人們發現了一塊牌匾上面篆刻著"耶律"二字。"本人"說,這是為了紀念他們的先祖阿蘇魯,并表明他們的契丹后裔身份。遼亡國后,契丹人大多融入其他中國北方的民族,如漢族、女真族、蒙古族等。雖然考證出目前的達斡爾族可能是契丹族的后裔,但這些只是間接的證據,是不能給出定論的。契丹人到底去哪里了呢?而現在,這個一直令歷史學家困惑的歷史之謎終于被破解,DNA技術解決了達斡爾族和云南阿、莽、蔣姓“本人”的源流問題。這個破解過程是這樣的:在云南保山的5個小村莊,專家們取到了阿、莽、蔣姓“本人”和其他民族的血樣;在四川樂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從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取到了有墓志為證的契丹人牙齒、頭骨;從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旗和其他幾個旗和縣提取到了達斡爾、鄂溫克、蒙古族和漢族等人群的血樣。經過古標本的牙髓和骨髓中提取的線粒體DNA可變區比較,顯示出了準確的結論:達斡爾、阿、莽、蔣氏“本人”都是契丹后裔。
至此,專家們做出這樣的結論和比喻:元代蒙古人建立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大帝國時,連年征戰,頻繁用兵的契丹人被征服,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較大的族群,如達斡爾族作為民族續存保留下來,有的則被當地人同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