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島(朝鮮語:???)
現屬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
曾屬國家,滿洲帝國
原名墾島,位于圖們江北岸,最初是指中國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市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而目前,間島大都是指圖們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中國延邊朝鮮族聚居地區,包括延吉、汪清、和龍、琿春四縣市。滿洲國曾在這一地區設立間島省,省會是龍井。
該地區在歷史上曾有過主權爭議,1909年9月4日中日雙方代表在北京簽訂《中韓界務條款》 ,又稱“間島協約”,確定間島為中國領土。目前,朝鮮和韓國都承認間島是中國的領土,但是也有部分韓國民眾和社會團體認為間島應該是朝鮮或韓國的領土。
長期關注中韓歷史問題的韓國官方通訊社20日報道稱,一項調查顯示,海外國家的古代地圖將現在隸屬中國領土的間島在1910年以前一致標注為“韓國”領土。
報道稱,韓國建設交通部下屬機構國土地里研究院20日表示,自今年3月起委托明知大學國際韓國學研究所搜集四百多張海外國家的古代地圖,進行分析得出了上述結論。
研究所方面表示,分析發現,自19世紀初期至1910年,間島被標注為“韓國領土”。盡管每張地圖中顯示的國境線有所差異,但是其中有一百多張地圖一致將間島地區標注為韓國領土。
參與研究的明知大學教授李敦洙表示,喪失國家主權后的1909年,日本和清朝簽署了《間島協議》,而在此之后出版的地圖全部將間島標注為中國領土。
間島沿革:
1 歷史上看,明清兩朝,朝鮮是中國的屬國。雙方都承認兩國的邊界在鴨綠江和圖們江。但由于當地很荒涼,雙方并沒有仔細勘測過邊界。
直到康熙年間,發生朝鮮李氏兄弟越界,在中國境內殺人越貨的事件。于是,中國的康熙皇帝派了穆克登巡邊,并在鴨綠江、圖們江的共同源頭——長白山天池樹立了界碑。
19世紀60年代以后,中國的東北——東北亞成了是非之地。沙俄開始侵占東北。原本東北是當時清朝統治者滿洲人的“龍興之地”,絕對不允許中國內地人到東北。此時為移民實邊,也不對外開放邊禁,同時也放寬對朝鮮方面邊禁。結果有大量朝鮮平民渡過圖們江來到中國東北的荒地開拓,這就是中國今天的朝鮮族的源頭。
1882年,吉林將軍銘安要求對越來越多的中國境內的朝鮮人,依“云南苗人例”加以管理。但朝鮮國王高宗(就是閔妃的丈夫,大院君的兒子)要求把這些人“刷還”——領回朝鮮。
1883年,當時中國的敦化地方官致信朝鮮地方官員,要求“越墾流民……務于今秋采稼收割以后,即行依限回國”。但是朝鮮流民并沒有全部回國。
1885年朝鮮的高宗向中國的禮部提出:朝鮮人只是渡過了豆滿江(指今天的圖們江),而沒有越過中朝界河土門江(指今天中國的海蘭江),所以請求不要“刷還”當地墾民。這就是歷史上間島之爭的源頭。
1885年9月到11月,雙方第一次勘界,史稱“乙酉勘界”,朝方堅持圖們江和土門江是兩條江,界河圖們江是現在中國境內的海蘭江。所以談判沒有達成一致。
1887年4月到5月,雙方進行了第二次的共同勘界活動,史稱“丁亥勘界”,雙方一致同意所謂“豆滿江”、“土門江”就是今天的“圖們江”的一音之轉,但是雙方對圖們江的正源問題還是有分歧:朝方認為是紅土水,中方認為是更南面一些的石乙水,于是雙方(包括朝方代表李重夏)共同繪制地圖,請求大清皇帝來裁定,皇帝裁定為石乙水,但朝鮮國王高宗又提出異議。結果,這次談判也沒有正式結果。
但是,當時中朝雙方已經達成共識:中朝兩國界河就是今天的圖們江,而且明確承認圖們江、土門江就是一條河,也就根本否認了“間島”問題的存在。
好玩的是1991年1月韓國的大報《朝鮮日報》刊登的史學家趙活的文章《間島是我國的領土,應努力收復》,硬給韓國百姓“造”出一位民族英雄來——李重夏:“傲慢的清國代表們竟然威嚇我方代表,……對此朝方土門勘界使李重夏拍案而起,高呼:‘此頭可斷,國土不可縮’,從而挫敗了清國代表的氣焰,于是會談宣布失敗”。事實上,李重夏不僅認同了“一江說”,還在勘界的地圖上署了名,這份地圖還保存著好好的,而且會談本身沒有破裂。韓國右翼的強辭奪理,無中生有,從此可見一斑。
1894年中日兩國之間因為朝鮮問題,爆發了“甲午戰爭”,中國大敗,放棄了對朝鮮的宗主國地位。
1897年,朝鮮改名“大韓帝國”。
1903年3月到10月,在俄國人的支持之下,韓國人屢次騷擾中國邊境。
1904年4月,這種侵略達到高潮,韓國的“墾島保護使”李范允帶領著五六千士兵渡過圖們江,進入中國內陸100多里地。當時中國的延吉廳同知陳作彥予以痛擊,韓國人大敗而歸。
1905年,日俄戰爭之后,俄國失去對韓國的控制權,日韓簽訂了《保護條約》,韓國把外交全權交給日本。
于是1909年,日本與中國政府談判解決中朝邊境問題。雙方簽訂了《圖們江中韓界務條款》,其中明確規定:圖們江為中韓兩國國界,并以石乙水為江源。
從此,中韓之間幾十年之久的邊界問題得以解決。后來的“滿洲國”和朝鮮邊境,中國和朝鮮邊境都沒有改變過。
等到了七十年代,隨著韓國的經濟騰飛,即所謂“漢江神話”,韓國右翼民族主義抬頭,重提所謂“間島”問題。1978年元旦《韓國日報》刊載了徐楨哲的系列圖片文章《新年展示韓國舊貌》,認為是當年日本人把韓國領土——間島出賣給了中國人,所以要收回間島。
同年韓國興起所謂“恢復國史”運動,間島問題也是核心內容。這個學派的安浩相的觀點簡直稱得上“海外奇談”了,他認為韓國歷史上的百濟王國(Pakche,一般歷史學家認為在今天韓國的全羅道一帶)的領土包括今天的中國北京,甚至一直南達中國浙江的紹興!要命的是很多韓國青年都接受了這種觀點,韓國的歷史漫畫里經常出現越州(紹興)。紹興歷史上一直歸中國的晉朝、五代、隋、唐管理,怎么成了百濟國的領土了?
80年代以來,韓國方面關于“間島”的文章、專著不斷。中國學者也給予了反駁。
有眾多的中外古地圖均說明間島為中國領土,但韓國學者反而視而不見,其態度令人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