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國(669年—926年)是我國唐朝時期,北方古老的靺鞨族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權,始建于公元698年(武則天圣歷元年),初稱“震國”。 七年后(公元705年)歸附于唐王朝, 十五年后(公元713年)被冊封為“渤海國”由于諧音也成為北邵國。與南面的南昭國相呼應。公元926年被契丹國所滅,傳國十五世,歷時229年。
渤海(北邵)國在長達二百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全面效法唐朝封建文明,依靠渤海人的聰明智慧和勤勞勇敢,繁育了發達的民族經濟和燦爛的渤海文化,促進了東北邊陲的進一步開發,豐富了中華大統一的歷史涵量。創造了“海東盛國”的輝煌。
渤渤海的疆域,初限于靺鞨的部分故地,至第10代宣王大仁秀時大體上在今東北大部、朝鮮半島北部及俄國沿日本海的部分地區等廣大地域。海全盛時期,其疆域北至黑龍江中下游兩岸,韃靼海峽沿岸及庫頁島,東至日本海,西到吉林與內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南至朝鮮之咸興附近。設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縣。是當時東北地區幅員遼闊的強國。居民以靺鞨人最多,高麗遺民占有一定的比例,還有漢人以及少量的突厥、契丹、室韋人,靺鞨中又以粟末靺鞨為主。
在中原文明的強有力影響下,渤海政權迅速完成了封建化的進程,各項制度仿效唐朝。社會經濟有了顯著的發展和進步,農業已成為最主要的生產部門,各項手工業的生產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涌現出一批新興城市,其中上京城,形制模仿長安,在當時已經超過隆州府成為為東北最大城市。交通相當發達,同內地的“就市交易”及互市歲歲不絕,與日本的海上貿易也相當活躍。文化教育也有很大發展。渤海不斷派遣諸生到長安太學“習識古今制度”,使用漢字 ,在五京周圍等發達區域,以中原教育為模式,自上而下地建立了較為系統的教育體制。儒學、宗教、文學、音樂、歌舞、繪畫、雕塑以及科學技術等 ,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涌現出一批著名學者、文學家、藝術家、航海家。
[歷史發展--建立]
粟末靺鞨—渤海國
渤海國是原高句麗將軍,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以隋末唐初先后遷居今遼寧省朝陽地區的兩批粟末靺鞨人和部分高句麗遺民為基礎建立的國家。后來,高句麗國的“逋殘”,以及靺鞨伯咄、安車骨、號室等部的遺民都歸順渤海,也成了渤海國的主要居民。他們在長期共同勞動和生活過程中,逐漸凝聚成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史稱之為渤海人。渤海又在發展進程中,用武力征服了黑水靺鞨的虞婁、拂涅、鐵利、越喜等部,并把他們納入自己的行政管轄下;但這些部族,直到渤海國滅亡,始終保持著原有的稱號,未成為渤海共同體的成員。
渤海國的建立,是粟末靺鞨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高麗和唐王朝對粟末靺鞨的影響與民族壓迫,起了加速其建立的作用。前面談到,靺鞨族至唐初,眾多的部落結成了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兩個部落聯盟,如果沒有外來影響,他們也會隨著自身內部的發展進入文明社會。然而就在這兩個部落聯盟形成的前后,發生了兩件促進粟末靺鞨歷史發展的事件:一是前述突地稽等八部不愿屈服于高麗,在隋末遷居到柳城地區;二是由于靺鞨自勿吉時期以來與高麗爭戰不息,粟末靺鞨未遷走的居民被處于鼎盛時期的高麗征服,被迫臣附于高麗,在唐朝與高麗的戰爭中,他們大多又被高麗貴族調到遼東地區與唐軍作戰,這樣一來,這些粟末靺鞨人不僅直接受著高麗國的封建統治,而且又與這一地區封建制已有一定發展的居民錯居雜處,公元668年(唐總章元年)高麗國滅亡后,他們又被唐朝遷到營州(即柳城)地區居住。營州地區是隋唐時代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地近長城,是邊塞內外漢族與東北各少數民族經濟、文化的集中交流地。
粟末靺鞨人遷居到這里后,在諸多先進因素強烈影響下,社會獲得迅速發展。以先遷來的厥稽等八部為例,他們遷到這里后,很快喜歡上漢族的“冠帶”等風俗習慣,加上常常因為助唐作戰受到了優厚賞賜,在高麗國滅亡前,已經以“財力雄邊”,為東北各少數民族“所憚”,各部已擁有眾多奴仆。大祚榮一支雖遷居到這里較晚,但至其“東奔”前也已在這里生活了近30年,,而且在此之前,他們早在高麗封建統治下過了半個世紀左右,這些事實說明,遷到今遼陽地區的粟末靺鞨,社會內部已有了階級劃分。用階級社會的一套機制來調整各階級的關系,保護私有者的利益,已成了粟末靺鞨新興貴族急待著手解決的問題。
公元696年(唐萬歲通天元年),契丹首領李盡忠等殺營州都督趙文翙叛唐,為粟末靺鞨新貴族提供了創建民族政權的時機。發生這一變故,主要是趙文翙等依仗手中權勢,對東北諸少數民族的剝削和民族壓迫越來越重,激起各族人民極大不滿,李盡忠等借機起事。居住在營州的粟末靺鞨人加入了反唐行列。事發后,武則天派曹仁師統率大軍前去鎮壓,大祚榮的父親乞乞仲象和另外一位首領乞四比羽率所部渡過遼水東逃。唐朝為瓦解東北少數民族的反唐聯盟,在對契丹實行武力圍剿的同時,對粟末靺鞨采用了招撫政策,封乞四比羽為許國公,乞乞仲象為震國公。乞四比羽不相信唐朝有此誠意,拒不受命,結果被唐朝追兵所擊斬。此時乞乞仲象在奔亡中病故,大祚榮代父而起,率所部繼續東逃,降唐的契丹大將李楷固緊追不舍,至天門嶺(今吉林省境哈達嶺)處,善于用兵的大祚榮,借助天門嶺的復雜地形,“合高麗、靺鞨之眾”,大敗唐軍,李楷固脫身敗還。
公元698年(唐圣歷元年),突厥入寇唐朝媯州、檀州、定州、趙州等地(今河北省中西部),契丹與奚又依附于突厥,于是中原通往東北的道路被阻隔,大祚榮審時度勢,于是在今吉林省敦化縣敖東城建國稱王,以武則天封其父為震國公之“震國”作為國號,自稱震國王。
震國建立后不久,唐中宗復位,派恃御史張行岌招慰大祚榮,祚榮即遣子入侍,臣屬于唐。唐睿宗李旦即位后,于公元713年(唐先天二年)遣郎將崔忻攝鴻滬卿往祚榮所處,拜其為左驍衛大將軍、渤??ね?,并且以其所統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祚榮隨即去靺鞨號,同時以“渤??ね酢钡摹安澈!比〈罢稹睘閲?。從此,渤海作為國號和族稱,見于史書。
渤海國是一個具有二重性的政權,它既是粟末靺鞨聯合高麗等遺民建立的一個邊疆少數民族王國政權,同時又是唐王朝管轄下的一個羈縻州。這二重性突出地體現在以下三點上:其一,每世渤海王的更迭,雖皆由大氏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的方式,但均需得到唐王朝的認可,接到冊封后才算合法,否則只能稱“權知國務”、“知國務”;其二,唐王朝在冊封新繼立國王的同時,必任命其為忽汗州都督府都督,即繼立者要同時接受唐王朝地方官的任命;其三,渤海國有向唐朝貢的義務,史載渤海向唐朝貢凡140余次,朝后梁、后唐10次。
經過大祚榮開創,大武藝“斥大土宇”和大仁秀“開大境宇”,渤海有一個連成一片的廣大區域。疆域東臨日本海;西至吉林省乾安、長嶺和雙遼縣一帶與契丹相接;南至朝鮮德源附近的龍興江(泥河),北邊西起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境,東向約沿七星河或撓力河越烏蘇里江,再順比金河至日本海;西南約東起朝鮮孟山附近,越大同江后在價川附近再過清川江,在義州北越鴨綠江,過遼寧省丹東市北,再經撫順市與新賓滿族自治縣間、開原縣與昌圖縣間,達于雙遼縣境。③渤海王城,也是忽汗州都督府府治所在,初在敖東城,后幾線遷徙,在第五世王大華嶼時遷還上京忽汗城(今黑龍江省寧安縣東京城),此后未再變動。渤海人以辛勤勞動,發展和創造了繁榮的經濟與光輝燦爛的文化,對古代東北地區的開拓和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經濟狀況和社會生活]
渤海成員來源于處在不同發展階段,從事不同類型生產的部落或民族,因而渤海區內經濟發展水平,一開始就存在不平衡。這一狀況,在渤海國存在的200多年里,未得到根本改變。大體說來,以其上京所在的今牡丹江中游地區為界,在它以西、以南地區為夫余、高麗和沃沮故地及靺鞨族的南部,已是以農業為主的地區,經濟、文化發達;以東和東北部地區,是被兼并的黑水靺鞨、虞婁、越喜、拂涅、鐵利等部所在,尚處在漁獵經濟發展階段。存在這一差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地形、氣候、資源等自然條件不一致所造成的。
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反映在生產領域是社會生產的多樣化,《新唐書·渤海傳》記載:“俗所貴者,曰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柵城之豉,扶余之鹿,鄚頡之豕,率賓之馬,顯州之布,沃州之綿,龍州之紬,位城之鐵,盧城之稻,湄沱湖之鯽。果有九(丸)都之李,樂游之梨?!笨梢?,渤海區域內社會生產門類十分齊全,除了漁獵業外,當時中原地區具有的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莫不有之。以下通過對各門類生產的簡略介紹,來說明其社會生產發展的大致狀況。 農業生產,已普遍采用鐵制工具。他們使用的鐵鐮、鐵鏵、鐵鍤和鐵鏟等,在今吉林省敦化縣、黑龍江省寧安縣及綏芬河流域等地的渤海遺址中皆有發現。上京龍泉府遺址出土的鐵鏵為生鐵鑄造,長36厘米、重近4.5公斤,說明渤海人翻土已由靺鞨時代“田耦以耕”,發展為由畜力牽引。農作物品種也增多了,不僅有粟、麥、穄和葵菜,而且有了水稻、豆類、蕎麥、大麻、苘麻和大蒜等,同時也有李、梨等水果。值得指出的是著名的“盧城之稻”,它表明渤海人在1000多年以前,已成功地把水稻栽培引種到北緯43度附近及其以北地區。僅此,足見其農業生產比靺鞨時代有了長足發展。
渤海人普遍養豬,也飼養馬、牛等大牲畜。豬以今黑龍江省阿城縣一帶(鄚頡),馬以今綏芬河流域(率賓)的最為名貴。馬是與中原地區貿易的重要商品,當時李正己所統今山東半島,“貨市渤海名馬,歲歲不絕”。
手工業有紡織、銅鐵冶煉、金銀品制作、陶瓷和造船等行業。紡織品有布、綿、紬,原料是麻和蠶絲,產地主要在今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縣附近地區(顯州)、朝鮮咸鏡南道(沃州)和牡丹江中游(龍州)。據遼滅渤海后東丹每年要向遼貢粗布15萬匹這一事實,知渤海地區的紡織業是相當發達的。銅的冶煉和制作也有一定規模。煉出的銅除用于制作生活用的各種器皿和裝飾品外,還把大批熟銅運到今山東半島(淄青)出賣。今黑龍江省寧安縣以南的哈爾巴嶺一帶和東寧縣大城子地區,是銅冶的主要地。鐵的產地主要在中京顯德府,顯州位城縣的鐵最著名。已經發現的渤海時代的鐵制品已近50種。渤海人也能制作金銀制品。和龍縣北大地、寧安縣上京、敦化縣六頂山等處渤海遺址,出土的金銀制品有金帶、金飾件、金釧、金耳珰以及大量鎏金器物和銀釵等。814年(唐元和九年),他們曾向唐獻金、銀佛像各一。陶瓷制品近十幾年在渤海遺址中出土很多。陶器有碗、缽、罐、碟、盤、瓶、缸、杯等,并發現了許多釉陶和質地優良的三彩陶。瓷器殘片。在寧安、敦化及今俄國烏蘇里斯克(雙城子)等地的渤海遺址中,皆有發現。另外,60年代初在渤海上京故城南的今杏山鄉,發現了大片渤海磚瓦窯群廢墟,1980年探明有20余座。
漁獵和采集在渤海社會內仍占有一定地位。從事漁獵的,主要是越喜、鐵利、拂 涅、虞婁等部的居民。見于史載的貴重漁獵品有貂、虎、豹、熊、羆、鹿、鷹、鯨鯢魚、鯔魚、乾文魚等。采集品種類也很多,貴重的有人參、白附子和松子等,這些多是用于納貢和交換的。 建立在上述經濟基礎上的渤海政治制度,是以國王為核心的君主集權制。由于這個王國政權又是唐王朝的一個邊疆地區的羈縻州,如前所述,所反映到其政治制度上就出現:一方面,國王是渤海人的最高主宰者,獨攬一切大權,實行個人專斷;王位采用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軍政要職大多由大、高、烏、楊、李等望族擔任;另一方面,新繼王位者又必須得到唐朝廷詔冊后才算合法,渤海國王要接受唐邊州都督或節度使的押領,唐朝還派人為“長史”到其地監領。在這一政治制度下,其行政建置和職官,既有相同于唐一般地方的府、州、縣區劃和相應的官吏設置,又有不同于一般地方政權的各種機構。這就是,為輔佐國王統治,設有三省、六部,十二司、一臺、七寺、一院、一監、一局等比照唐中央政權的辦事機構;在一些政治、經濟中心和軍事要地的府,仿唐五京之制設上、中、東、南、西五京。上京設在王城所在的龍泉府,中京置于早期都城所在的顯德府,東京立于一度為王城的龍原府,南京在靠近新羅邊境的南海府,西京在“朝貢道”上的鴨淥府。渤海凡有15府、62州、100余縣。
作為唐王朝地方政權的渤海國,不僅在政治制度等方面仿效唐朝,而且在文化教育方面也學習唐朝,將中原的儒學文化作為其教育的主要內容.這不僅促進了渤海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也進一步加快了渤海人漢化的過程。
[統治和戰爭、滅亡]
渤海政權是在反抗唐朝統治者的民族壓迫的條件下產生的,故開始就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后來在完善軍事建置時,仿唐16衛制,設10衛統率諸軍。各衛設大將軍一名、將軍一名,置都將、郎將、少將若干。十衛兵制執行到渤海滅亡。漢文文獻中未講到有府兵,但日本古籍記載,渤海首次聘日使團成員中有府兵官,即德周為果毅都尉,舍那婁為別將。此外,832年(唐大和六年)唐冊封渤海第11世王大彝震的內養王宗禹從渤海返回,“言渤海置左右神策軍、左右三軍一百二十司,畫圖以進”。這可能是渤海在中后期另設的王廷常備軍。
渤海統治者為了鞏固其統治,還建立了一套等級森嚴的品階勛爵制度,其以品為秩,約有九秩;每秩分正從,凡18級。散官有文武之分,另散見于史書的:文散有紫緩大夫、青緩大夫、獻可大夫等;武散有輔國大將軍、慰軍大將軍等。勛官只知有上柱將。封爵見于日本古籍的有開國公、開國子、開國男。
渤海國后期,契丹興起,常有吞并渤海之志的契丹酋長耶律阿保機,在南面平定了東、西奚,北方控制了室韋等族和西征獲得勝利后,為了消除其進軍中原的后顧之憂,于公元925年(遼天贊四年)十二月下詔征渤海,隨即親率皇后、皇太子、大元帥堯骨,舉兵進攻渤海。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僅用了二三十天,就將歷經229年,傳世15王的渤海國滅亡了。渤海國被滅亡的原因有種種,但主要是其內部的階級矛盾和爭權斗爭越演越烈,給了阿保機以可乘之機,一舉而殲滅之。
渤海內部的階級矛盾,隨著對外戰爭的結束日趨激烈。早在第3世王大欽茂時,渤海開始了大興土木,筑城池,建宮室?,F在已發現的渤海時代的古城已達幾十座。今寧安縣渤海王城遺址,為第11世王大彝震所建,它模仿唐京師長安城,有高大的城墻,園林、亭榭、樓臺、殿閣布滿城內。這就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加重了人民的負擔。貴族、官僚的日益腐化和驕奢淫逸,使統治階級和廣大農民、手工業者、部曲和奴隸的矛盾越來越尖銳。貴族和官僚們為維護其特權,不斷強化暴力機器,僅軍隊就由數萬增加到數十萬。在渤海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供養這樣一支龐大的軍隊,使人民不堪承受的負擔更重,階級矛盾更激化。
導致阿保機進攻渤海的原因,是渤海統治集團內部爭奪王權的斗爭。這一斗爭,在大欽茂死后己突出地表現出來。他死后的一年多時間里,為爭奪王位有過兩場流血斗爭,即先是大欽茂“族弟”大元義以武力奪得王位,并殘酷地鎮壓反對者;另一方經過一年準備,殺了元義,為大欽茂孫大華嶼奪回王位。第10世王大仁秀繼位,似也經歷了一場激烈爭奪。末王大諲撰繼位后,其為人庸愚暗昧,統馭失宜,使渤海內部各種矛盾激化,此外文與正在崛起的契丹接連發生沖突,于是統治集團上層又出現爭奪王權的斗爭。結果,大諲撰雖然保住了王位,但渤海元氣大傷,境內一片混亂,失敗者紛紛出逃高麗。公元925年(遼天贊四年,高麗太祖八年)九月丙申,渤海將軍申德等500人投高麗。三天后,又有禮部卿大和鈞、均老,司政大元鈞、工部卿大福謩、左右衛將軍大審理等,率民100戶往投。十二月戊子,左首衛小將冒頭干、檢校開國男樸漁等,率民1000戶投奔高麗。阿保機正是抓住渤海統治集團內部分崩離析這一時機,親征渤海,一舉滅之。 阿保機攻克渤海上京,俘虜大諲撰后,經過一番籌劃,改渤海國為東丹(東契丹之意),忽汗城為天福城,冊封其長子耶律倍為人皇王主東丹,并以契丹貴族和渤海舊臣各為左右大相、左右次相,置百官治之。公元982年(遼乾亨四年),遼省置東京中臺省官,早已名存實亡的東丹國,至此國除,歷57年。
渤海國滅亡后,其中心地區不久后幾乎成為無人之境。出現這一情況:一是很多渤海人不愿接受契丹人統治,大批外逃;二是契丹最高統治者為易于控制,強遷渤海人于它地。外逃的主要是投奔高麗、女真和中原地區。逃入后二地的,史書語焉不詳,或掛一漏萬。投奔高麗的,據《高麗史》記載,自渤海亡后至938年(高麗太祖二十一年),先后往投的近10批,總人數有數萬戶,約10余萬人。此后,在高麗景宗、顯宗、德宗、文宗、睿宗諸朝,也每有往投者。其中人數最多的一年是979年(景宗四年),渤海人數萬來投;批數最多的一年是1032年(德宗元年),共7批;最后一批時在1117年(睿宗十二年)正月,有52人往投。由此可見,渤海人逃投高麗持續時間之長,與遼朝相始終。他們投奔高麗境后,除少數在遼統和年間遼對高麗戰爭中被遼俘掠回到今鴨綠江以西居住外,多數逐漸融合于高麗民族中。
而投奔中原地區的,史書只記了三批:第一批在954年(后周顯德元年),烏思羅等率30人投后周;第二批在979年(宋太平興國四年),有酋帥大駕河率小校李勛等16人、部族300騎歸北宋;第三批在986年(遼統和四年)“渤海小校貫海等叛入于宋”。
逃入女真地區的,史書未具體記其數字,然據《遼史》說渤海人在被南遷時,“或亡新羅(即高麗)、女直”,即使沒有逃往高麗的人數多,但為數當不下萬計。
契丹貴族強迫渤海人遷離故土,主要的有兩次:一在阿保機攻下扶余府和忽汗城后,將渤海大氏王族和戰爭中俘獲的軍民遷到遼上京臨演府周圍;二是928年(遼天顯三年)東丹國都南遷,大批渤海人同被遷至以遼陽為中心的遼東一帶地區。經過這兩次大遷徙,渤海5京15府的居民大多數不在原住地,大體為:上京龍泉府居民一部分被遷到遼臨潢府西,即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境,大部分徙居今遼寧省遼陽市及附近地區;中京顯德府民少數遠移至夕老哈河流域,多數被分散在包括北鎮縣在內的今沈陽市與遼陽市一帶;東京龍原府的渤海人被遷到今遼寧省鳳城縣附近;南京南海府民被移居以今海城市為中心的營口市至鞍山市地區;西京鴨祿府被俘者被遷到遼臨潢府南;扶余府被俘者被遷至臨潢府西;鄚頡府民部分遷到今遼寧省昌圖縣西北;定理、安邊二府居民被南徙今沈陽市及其以北地區;率賓府部分居民被分別遷往遼寧省蓋縣和北鎮縣境;東平府民被分散至遼寧省新民、開原、康平等縣一帶;鐵利府部分居民被遷至遼上京西北和今西拉木倫河附近、長春市北、沈陽市西南的渾河北;懷遠和安遠二府民被移居今鐵嶺市及遼河上游地區、吉林省渾江市北。遷至上述地區的渤海人戶,約94000余戶,470000余口。除了外逃和被強迫遷離故土的外,尚有約2萬戶10萬口左右的渤海人留居故地。
公元1114年女真首領阿骨打起兵反遼后,對遼管轄下渤海人在用武力兼并的同時,以“女直、渤海本同一家”為號召招撫,于是渤海人紛紛倒戈,降于女真。女真貴族將其能為兵者編為渤海軍,他們在金代跟隨女真人轉戰各地,住在今遼陽市一帶的五千余戶渤海人及3萬“勝兵”,“金人慮其難制,頻年轉戍山東,至辛酉歲(1141),盡驅以行”。1145年(金皇統五年),金熙宗完顏亶下詔罷渤海猛安謀克承襲之制,由女真人管理。1177年(大定十七年),金世宗完顏雍詔禁渤海男女婚娶沿用舊俗。女真貴族的這一系列措施,使渤海人在金中期以后,不再以一個獨立的民族共同體活動,分散在金統治區內的渤海人,逐漸與女真人融合;在金亡以后,大多融合于漢族。
[渤海君主列表 ]
突地稽
李謹行
乞四比羽
烈王 乞乞仲象(668年-698年)
高王 大祚榮(698年-718年)由于他在任內稱王,所以普遍認為他才是渤海國的始祖。
武王 大武藝(718年-737年)
文王 大欽茂(737年-793年)
大元義(793年-794年)
成王 大華璵(794年)
康王 大嵩璘(794年-808年)
定王 大元瑜(808年-812年)
僖王 大言義(812年-817年?)
簡王 大明忠(817年?-818年?)
宣王 大仁秀(818年?-830年)
大彝震(830年-857年)
大虔晃(857年-871年)
[大玄錫(871年-895年)
大瑋瑎(895年-907年?)
大諲撰(907年?-926年)
[渤海史主要年表]
669年:建國。
671年:唐、新羅戰爭開始。
697年:由于契丹反唐之亂,粟末靺鞨族逃到東部。
698年:大祚榮建立震國。當時唐朝已為武周所代,改元為圣歷。
713年:震國改名渤海(大祚榮接受唐朝的冊封,獲渤??ね醯姆馓?,并領忽汗州都督)。
719年:大祚榮去世,大武藝即位。
726年:大武藝之弟,大門藝,流放唐。
727年:派遣高仁義至日本。
728年:日本向渤海派遣大使。
732年:張文休率領水軍并且占領山東蓬萊港。
733年:新羅奉唐之命而試攻擊渤海,由于大雪無法成功。
738年:大武藝去世,大欽茂即位。
812年:新羅向渤海派遣使臣。
926年:被契丹人滅亡。
補充
渤海國(669年—926年),位於中國東北,南部曾到達朝鮮半島北部一帶.
渤海王國不僅有靺鞨族人,還有眾多的高句麗人。渤海王國按唐朝的行政結構,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五京政權體系。
渤海王國的繁榮和強大在公元9世紀上半葉達到鼎盛時期。它占領了北至阿穆爾河,西至滿洲中南部開元的廣大地區,并同突厥和日本建立了外交關系。渤海王國于公元926年被契丹人滅亡,其國內的人口絕大多數被契丹人建立的遼國遷移到中國東北的各地,有小部分南逃到高麗,這些人很多在隨后的遼征高麗的戰爭后被帶回遼國.
由粟末靺鞨(音:mòhé)酋長大祚榮所建立,初名“震國”,其民族主體為粟末靺鞨,但也有部分高句麗的遺民。
公元713年,大祚榮接受唐朝的冊封,獲渤??ね醯姆馓?,并領忽汗州都督,遂改震國為渤海國,成為臣屬于唐朝的藩屬政權,又是唐朝管轄下的一個羈縻州府即忽汗州都督府。
渤海國是一個具有二重性的政權,它既是粟末靺鞨聯合高句麗等遺民建立的一個王國政權,同時又是唐朝管轄下的一個羈縻州。
---
這一“二重性”突出地體現在以下三點上:
其一,每世渤海王的更迭,雖皆由大氏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但均需得到唐王朝的認可,接到冊封后才算合法,否則只能稱“權知國務”、“知國務”;
其二,唐王朝在冊封新繼立國王的同時,必任命其為忽汗州都督府都督,即繼立者要同時接受唐王朝地方官的任命;
其三,渤海國有向唐朝貢的義務,史載渤海向唐朝貢凡140余次,朝后梁、后唐10次。
渤海國與契丹早有嫌隙,渤海國衰落,契丹即取回失地。
天贊四年(925年),契丹耶律阿保機率軍征伐渤海國。
同年十二月,契丹兵圍渤海重鎮扶馀城(今吉林農安境內)。
天顯元年(926年)正月,契丹軍攻占扶馀城。隨後,阿保機分兵攻略渤海之地。契丹軍主力進逼渤海都城忽汗城(今黑龍江寧安西南東京城),乘夜圍城。渤海國王大湮開城投降。渤海軍殘部和邊遠地區的反抗也相繼被契丹軍平定。契丹滅渤海,「得地五千里,兵數十萬」。
渤海國全境納入契丹版圖。從這一點而言,渤海人主要已經融合入中國的各民族中,與現代朝鮮民族的淵源關系很小。
中國的史書曾稱大祚榮為“高麗別種”,渤海國在與日本、新羅開展外交時也曾經以高句麗的繼承國自稱,因此,朝鮮、韓國和部分日本學者認為渤海國與高句麗存在繼承關系。
中國學者基本不同意這一點。朝鮮學者更認為渤海國建立后,與新羅形成了朝鮮半島的南北國時代,而渤海國是居于先進地位的主導者。這種觀點被認為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有意識的倡導朝鮮半島北方為“正朔”有關。
韓國官方也倡導渤海國為朝鮮歷史上的國家的觀點,并將一艘驅逐艦以“大祚榮”的名字命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期以來堅持渤海國為靺鞨人建立的政權的說法,否認其為高句麗的繼承國。
[渤海國的王都]
隆州府669年—698年的王都,烈王乞乞仲象建立政權定都在原唐朝的安北都護府的書山城,改書山府為隆州府。是上京建立前當時北方最大的城市。就是今天的長春市。
敖東城698年—713年的王都,在今敦化市東南角,臨牡丹江。為渤海國都城,是其建國初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唐代以靺鞨族粟末部為主體,結合部分高句麗人于圣歷元年(698年)建立振國(亦稱震國)。先天二年(713年),大柞蒙受唐封為“左驍衛大將軍北邵郡王”,仍以其所統治地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始稱北邵,定都于此。
上京龍泉府從公元755年開始北邵國三世王大欽茂自中京遷至上京為國都達160多年。它代表著渤海人創造的“海東盛國”的燦爛文明,這是最早經清末學者曹廷杰所考定的。城分內、外和宮城三部分。這座當時新興的城市發展迅速,后來超過隆州府成為當時東北最大的城市。
[中原史料中的“渤海高氏”與渤海國 ]
渤海國與唐內地渤海在稱謂上的近似,使得將唐內地渤海出身的高姓混同為渤海國人的事例屢見不鮮。例如有人在列舉唐朝起用異民族出身的人充當節度使時,選了高崇文與高承簡;又在論述渤海國與山東李正己獨裁政權的關系時,將李正己幕僚高沐視為渤海國人[29]。事實上,除了前面已經提到的高崇文,如果細查兩唐書的有關人物傳記,便可知這幾人均為唐人而非渤海國人。諸如此類的誤認還是比較容易發現和澄清的,問題是,還有些情況屬于不能立即判斷究竟屬于唐或渤海哪一方的,這就不得不作更多的工作。因為此類張冠李戴的錯誤如不及時糾正,會給渤海史研究造成混亂,使人遠離渤海史的真實。破舊說并不是終極目的,關鍵在于還原一個客觀的渤海史。
713年,大祚榮接受唐王朝招安,作為一個羈縻州納入唐的冊封體制。對這個羈縻州,劉昫《舊唐書》作“渤海靺鞨”,歐陽修《新唐書》作“渤?!?,分別收入北狄傳;而渤??h,則歸在地理志棣州條下,可見,兩唐書都是將羈縻州與唐的內屬州明確分開的。關于唐內屬州的渤海,漢代時稱勃??ぃā逗鬂h書》志二十“郡國二”),隋時稱渤??ぃā端鍟肪砣暗乩碇小保┮簿褪钦f,作為郡縣的渤海,遠遠早于羈縻府州的渤海[30]。這就提醒人們在作渤海研究時要避免將兩者混為一談。
關于渤海國,從中原方面有關記載較為集中的《新唐書》《舊唐書》《冊府元龜》《通典》《唐會要》《舊五代史》等基本史料來看,大體有“渤?!薄安澈l呿H”“靺鞨渤?!焙汀办呿H”等幾類稱呼。不過這些稱呼都限定在與有關渤海國的、諸如“北狄傳”“外臣部”等所謂夷狄傳的范圍內,出場人物均為渤海國人無疑。問題是,在上述渤海傳等之外的文獻及記錄中出現的“渤?!奔啊安澈H恕痹撊绾慰创??
九世紀敦煌的佛教僧侶及豪族子弟的私塾使用的《開蒙要訓》《兔園策》等教科書,傳入日本,收在藤原佐世編修的漢籍目錄《日本國見在書目錄》中。在這冊目錄中有由“渤海高峻”編纂的《小史五十卷》。該書卷一三“雜史家”條提到“小史五十卷(渤海高峻撰起五帝訖唐初)”。就有學者認為此處的高峻是渤海國人,因而將該段記事作為日本平安時代漢籍經由渤海國傳入日本的一個例證[31]。查《新唐書》卷五十八“藝文志”,有這樣一段記述:
凡集史五家、六部、一千二百二十二卷(高峻以下不著錄三家四百四十卷)。梁武帝通史六百二卷。李延壽南史八十卷。又北史一百卷。高氏小史一百二十卷(高峻、初六十卷。其子迥釐益之。峻,元和中人。)
[渤海政權種屬問題]
關于渤海的建國者及主體民族的族屬,目前國內外史學界有以下幾種看法:一是認為渤海屬高句麗族,而高句麗屬朝鮮史的范圍,渤海史應放在朝鮮史范圍內。①南、北朝鮮的學者李龍范、樸榮海、及日本的白鳥庫吉持這一觀點。二是認為渤海的建國者與主體民族為女真人,日本稻葉巖吉持這種觀點。[2]三是認為大祚榮為白山部人,白山部曾依附于高句麗政權,日本的和田清、津田左右吉持此種觀點。[3]四是認為大祚榮及主體民族為粟末人,李殿福、孫玉良等持這種觀點。②我同意第四種看法,即渤海的建國者大祚榮及主體民族為粟末人,其理由如下:1、根據中國史書《隋書》、《舊唐書》、《新唐書》等記載,渤海的建國者大祚榮及主體民族為粟末?!端鍟鳌?/span>:“在高麗之北,邑落俱有酋長,不相總一。凡有七種:其一號粟末部,與高麗相接,勝兵數千,多驍武,每寇高麗中”?!端鍟肥侵袊^早記載的官修史書,有相當的可信度。從中可知:粟末部為的七部之一,獨立于高句麗政權之外,并常與高句麗發生爭斗,說明它與高句麗不是同一族屬?!缎绿茣げ澈鳌?/span>:“渤海,本粟末附高麗者,姓大氏。高麗滅,率眾保挹婁之東牟山。地直營州東二千里”?!叭f歲通天中,契丹盡忠殺營州都督趙歲羽反,有舍利乞乞仲象者與乞四比羽及高麗余種東走,渡遼水,保太白山之東北,阻奧婁河,樹壁自固。武后封乞四比羽為許國公,乞乞仲象為震國公……是時,仲象已死,其子祚榮引殘痍遁去……。祚榮即并比羽之眾,恃荒遠,乃建國,自號震國王”。根據以上記載可知:⑴粟末部后來依附于高句麗;⑵高句麗滅亡后,以渤海粟末部為主的大氏一族,率眾到東牟山。其首領為舍利人乞乞仲象與乞四比羽。上文中的“舍利乞乞仲象”,舍利是北方民族中的官稱。據《遼史·國語解》:“舍利,契丹豪民要裹頭巾者,納牛駝十頭,馬百匹,乃給官名曰舍利”。⑶舍利乞乞仲象死后,其子大祚榮聯合乞四比羽,建立渤海國?!杜f唐書·渤海秣鞨傳》也記載:“祚榮驍勇善用兵,秣鞨之眾秣鞨及高麗余燼稍稍歸之,圣歷中,自立為震國王”。以上都說明大祚榮是秣鞨人,他率領秣鞨之眾建立了渤海國,也有一部分亡國后的高句麗遺民進入渤海國中,但其主體民族與統治民族為粟末秣鞨。
2、關于《舊唐書·渤海秣鞨傳》中“渤海秣鞨大祚榮者,本高麗別種”之說辯誤。有些學者根據別種一詞,就認為大祚榮是高句麗人,“而別種兩字純屬多余”。[4]我認為別種二字正透露了大祚榮族屬的真實信息。別種為另一種類,即不屬高句麗同一種類之意。把這段話聯系起來看,大祚榮為渤海秣鞨人,是高句麗別種。為什么這段話會出現前后矛盾的現象,據《舊唐書·秣鞨傳》、《唐會要》等書記載,“其白山部,素附于高麗,因收平壤之后,部眾多入中國,汨咄、安居骨、號室等部,亦因高句麗破后奔散微弱,后無聞焉,縱有遺人,并為渤海編戶”??芍?/span>,秣鞨各部曾依附于高句麗,當然屬高句麗的別種,別種在這里為別部之意。但是,在高句麗滅亡后,他們都先后成為渤海編戶。這就是渤海秣鞨大祚榮,本高麗別種的內在原因。既然是依附于高句麗別種的秣鞨人,就談不上渤海的始祖是高句麗人了。渤海的始祖是高句麗人,純屬牽強附會。正確的說法是,渤海始祖大祚榮是依附于高句麗的秣鞨人。而依附于高句麗的其他各部秣鞨人,也“并為渤海編戶”。成為渤海建國的主體民族。
3、根據外國史書的記載,大祚榮及渤海主體民族為粟末秣鞨。日本史書《類聚國史》載:“天皇二年(698年),大祚榮始建渤海國,其國延袤二千里,無州縣館驛,處處有村里,皆秣鞨部落。其百姓者秣鞨多,土人少,皆以土人為村長”。上面文中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大祚榮所建渤海國,皆“秣鞨部落”,即主體民族為秣鞨人。這里的“皆”為都、全部之意。文中的“秣鞨多,土人少”也說明渤海國以秣鞨為主。二是擔任渤海國職官的,多為秣鞨人。即文中的“其百姓者,秣鞨多,土人少”。百姓,史書中解釋為百官之意。在《詩·小雅》鄭玄箋中為:“百姓,百官族姓也”。在奴隸社會中,有姓氏的只有官吏、奴隸主與平民,因此“百姓”即為“百官”之意。文中的“土人”應作何解釋,史界看法不一,有人認為土人即當地人,為高句麗人,渤海皆以高句麗人為村長。但是用高句麗的遺民統治秣鞨人,即用亡國后的遺民管理占統治地位的民族,在歷史上不曾見。如遼金元史上的契丹部落、女真的猛安謀克、元的蒙古部落都是以本族人治理本族人,還未見到用契丹遺民統治女真猛安謀克,或用女真遺民統領蒙古部族的現象?!巴寥恕奔幢闶歉呔潲惾?/span>,也只能以高句麗遺民統領高句麗遺民,而不能統領秣鞨人。更不可能用少數高句麗土人統治絕大多數的秣鞨人。村長為地方上最基層的官員,即便用高句麗土人為村長,在村之上還有鎮、邑落、城、縣、州、府乃至中央政權機構,上述這些機構中的官員以渤海人為主,因此在渤海國中占統治地位的仍是渤海人,但不排除也有少數高句麗遺民擔任中央或地方的官員。又據高麗史籍《三國遺事》卷一《秣鞨渤?!窏l引《通典》:“渤海本粟末秣鞨,至其酋祚榮立國,自號震旦。先天中,始去號,專稱渤?!?。上文中明確指出渤海原本為粟末,大祚榮為粟末之酋長,建國后才專稱渤海。高麗史籍《三國遺事》為高麗人所撰,說明高麗人中也有人堅持渤海人即粟末這一觀點。
4、判定一個民族及族屬的依據,是從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經濟生活、共同的習俗、共同的心理素質等幾個方面綜合判定,而不能僅僅依據是否雙方曾有過隸屬關系來判定。[1]有的學者依據粟末曾臣屬高句麗王朝,據此認為渤海國應為高句麗繼承國,并屬同一族屬。這種看法是片面的,不正確的。一個民族曾依附或隸屬于另一個民族政權,這在歷史上是常有的現象。例如契丹族曾隸屬于唐王朝,女真族曾隸屬于遼王朝,蒙古族曾隸屬于遼金王朝及清王朝,滿族曾隸屬于明王朝。但是,不能據此就認為契丹與漢族為同一族屬,女真與契丹為同一族屬,蒙古與女真、滿族為同一族屬,滿族與漢族為同一族屬。曾依附于高句麗,見于《舊唐書》與《新唐書》等史籍中?!杜f唐書·秣鞨傳》記載:“其國凡為數十部,各有酋帥,或附于高麗,或臣于突厥……其白山部,素附于高麗,因收平壤之后,部眾多入中國。汨咄、安居骨、號室等部,亦因高麗破后奔散微弱,后無聞焉,縱有遺人,并為渤海編戶?!倍缎绿茣げ澈鳌穭t記載:“渤海,本粟末秣鞨附高麗者,姓大氏。高麗滅,率眾保挹婁之東牟山,地直營州東二千里?!鄙鲜鍪妨鲜钦f渤海白山部、粟末部曾附于高(句)麗。但是與上述史料記載不同的是《新唐書·李謹行傳》與《冊府元龜·外臣部》:“李謹行,秣鞨人,父突地稽,部酋長也。隋末,率其屬千余內附。居營州。授金紫光祿大夫,遼西太守,武德初,奉朝貢,以其部為燕州?!?。李謹行,唐麟德年間,歷遷營州都督,因征戰有功,曾授予他為鎮國大將軍,行右衛將軍,封燕國公。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發兵征高句麗,“左監門將軍李謹行殿而行”??芍?/span>,突地稽率領下的粟末秣鞨,于隋開皇九年(589)南遷內屬,并沒有“附于高句麗”。因此,高句麗亡后,這支粟末秣鞨得以保全、發展、壯大。李謹行并率兵參加了征伐高句麗的戰爭。這支粟末秣鞨人,成為渤海建國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