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網站首頁 >資訊 >

東北歷史詳情

東北歷史

雅克薩之戰

2016-6-7 15:22:256765人已關注

   雅克薩(現名:牙克石)之戰,是沙俄侵略者妄圖侵占我國黑龍江流域大片領土,我國軍民被迫進行的一次反對侵略、收復失地的自衛戰爭。 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秦漢以后各朝均在此設官統轄。清朝建立之后,繼續對這一地區行使管轄權,加強統治。除設盛京將軍(駐今遼寧沈陽)、寧古塔將軍(駐今黑龍江寧安)和黑龍江將軍(駐今黑龍江璦琿)外,還把當地居民編為八旗。與此同時,還加強了吉林、黑龍江將軍所轄的各鎮,在沿江重要地區建立船廠,設置倉屯,陸上開辟臺站驛道,發展水陸交通運輸,進一步加強了邊境地區與內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系。

背景

社會背景:俄國直至16世紀時,仍是歐洲一個不大的封建農奴制國家,同中國相隔萬里。 16世紀初俄羅斯統治者由歐洲一個不大的公國,逐步對外侵略擴張。明崇禎五年(1632年),沙俄擴張至西伯利亞東部的勒拿河流域后,建立雅庫茨克城,作為南下侵略中國的主要基地。從此,它便不斷地派遣武裝人員入侵中國黑龍江流域。

     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夏,沙俄雅庫茨克長官戈洛文派波雅科夫率兵132人沿勒拿河下行南侵,于這年冬天越過外興安嶺,侵入中國領土。十一月,這些侵略者到達精奇哩江(今結雅河)中游達斡爾頭人多普蒂烏爾的轄地后,四處搶掠,滅絕人性地殺食達斡爾族人,被黑龍江地區人民稱為"吃人惡魔"。次年夏初,精奇哩江解凍后,這伙匪徒闖入我國東北部最大的內河黑龍江,沿途遭到我國各族人民的抗擊。后由于后金在明末在關外與明帝國交戰,無瑕顧及黑龍江流域沙俄的覬覦,導致爆發雅克薩之戰。

作戰背景

    雅克薩位于黑龍江省漠河縣以東黑龍江北岸(今俄羅斯阿爾巴金諾)。黑龍江流域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滿族的祖先肅慎族就生活在這里。從唐到明的歷代朝廷,都在這里設置行政機構,行使管轄權。17世紀上半葉,沙俄由于國力迅速增強,急劇向外擴張。自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起,沙俄遠征軍曾多次入侵黑龍江流域,燒殺搶劫,四處蠶食。順治末年至康熙初年,沙俄利用清廷忙于國家統一和平定三藩之亂,侵占了中國領土尼布楚(今俄羅斯涅爾琴斯克)和雅克薩等地,并在那里構筑寨堡,設置工事。還以此為據點,不斷對黑龍江中下游地區進行騷擾和掠奪。

對沙俄軍的上述侵略行徑,康熙帝多次遣使進行交涉、警告,均未奏效。這使康熙帝認識到,只有使用武力,才能驅逐沙俄侵略軍。為此,他于平定三藩之亂的第2年(1682年),即赴關東東巡,了解那里特別是黑龍江流域的情況,并就準備驅逐沙俄侵略軍采取了幾條措施:一是加強偵察和封鎖??滴醯勖倍冀y郎坦、彭春和薩布素率兵百余名,以捕鹿為名,渡黑龍江,偵察雅克薩的地形、敵情;又派當地達斡爾、索倫族頭人隨時監視敵情變化;令蒙古車臣汗斷絕與沙俄軍貿易,以封鎖侵略者。二是令薩布素率部在璦琿筑城永戍,并和家屬一同進行屯墾。三是在璦琿至吉林途中,共設驛站19個。四是加緊造船,保證軍糧由松花江、黑龍江及時運抵前線??滴醵昃旁?,清軍派人勒令雅克薩等地的沙俄侵略軍迅速撤離。俄軍頭目不予理睬,反而派人竄至璦琿搶掠。薩布素將其擊敗,并將黑龍江下游沙俄侵略軍建立的據點全部焚毀,使雅克薩成為一座孤城。

經過

    清順治三年(1646年),波雅科夫率領殘部經馬亞河、阿爾丹河進入勒拿河,逃回雅庫次克。波雅科夫回去后揚言,只要派兵300,修上3個堡寨,就能征服黑龍江。波雅 科夫帶回的有關黑龍江流域的情報和他提出的武力侵入黑龍江流域的打算,引起了沙俄 當局的重視和贊許。順治六年(1649年),雅庫次克長官派哈巴羅夫率兵70名從雅庫次克出發,于這年末侵入黑龍江,強占我國達斡爾頭人拉夫凱的轄區,其中包括達斡爾頭人阿爾巴亞的駐地雅克薩城寨(今黑龍江左岸阿爾巴金諾),遭到當地人民的抵抗。哈巴羅夫將同伙交由斯捷潘諾夫率領,自己回雅庫茨克求援。次年夏末,哈巴羅夫率領138名亡命之徒,攜3門火炮和一些槍支彈藥,再次侵入黑龍江,強占雅克薩城,不斷派人四出襲擊達斡爾居民,捕捉人質,擄掠婦女,殺人放火。九月底,哈巴羅夫又率領侵略軍200余人,侵入黑龍江下游烏扎拉河口(今宏加里河)我國赫哲人聚居的烏扎拉村, 強占城寨,蹂躪當地居民。英勇的赫哲人民奮起抗擊,并請求清政府予以支援。順治九年(1652年)二月,清政府令寧古塔章京(官名)海包率所部進擊,戰于烏扎拉村,打死沙俄侵略者10人,打傷78人。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六月,寧古塔都統沙爾瑚達率戰艦40艘同侵略軍激戰于松花江下游,殲敵270人。順治十七年(1660年)寧古塔將軍巴海率水軍破敵于古法壇村,斬首60余級,溺水死者甚眾。

      經過中國軍民的多次打擊,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的俄國侵略軍一度被肅清。后來,沙俄侵略勢力又到雅克薩筑城盤踞。清政府雖多次警告,都無濟于事。在同沙俄的長期交涉中,清朝皇帝看到,若非"創以兵威,則罔知懲畏",于是決意征剿。同時也認識到,"昔發兵進討,未獲翦除"的原因,一是黑龍江一帶沒有駐兵,從寧古塔出兵反擊,每次都因糧儲不足而停止。二是沙俄侵略軍雖為數不多,但由于"筑室散處,耕種自給", 加上尼布楚人與之貿易,故使其得以生存。于是造成我進彼退、我退彼進,"用兵不已, 邊民不安"的局面。針對這種情況,康熙采取恩威并用、剿撫兼施的方略,即發兵扼其來往之路,屯兵永戍黑龍江,建立城寨,與之對壘,進而取其田禾,使之自困。同時再輔以嚴正警告。如果侵略軍仍執迷不悟,則堅決予以翦滅。為此,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邊防建設,準備剿滅沙俄侵略軍:偵察地形敵情,派兵割掉侵略軍在雅克薩附近種植的莊稼,又令蒙古車臣汗斷絕與俄人的貿易,以困憊和封鎖侵略者;屯戍要地,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十二月,決定調烏喇(今吉林市北)、寧古塔兵1500人往黑龍江城一帶,駐扎愛琿、呼瑪爾(今呼瑪南)。后鑒于兩處距雅克薩路途遙遠,令呼瑪爾兵改駐額蘇里(今俄斯沃特德內西南)。次年七月,寧古塔副都統薩布素率軍進駐額蘇里。九月,確定在愛琿筑城永戍,預備炮具、船艦。同時派烏喇、寧古塔兵五六百人、達呼爾(今黑龍江嫩江縣境)兵四五百人,調往愛琿一帶;修整戰具,設置驛站,運儲軍需。這些措施,適合當時東北邊防斗爭的需要和特點。這是因為黑龍江至外興安嶺地區距東北腹地遙隔數千里,同沙俄這樣的入侵者斗爭, 單靠當地人民的部落武裝是無法制止其侵略的。必須籌劃全邊,扼要屯兵戍衛,在適當地點控制一定兵力作機動,才能對付沙俄飄忽不定的反復侵擾。為此,需要建立相當數量的驛站和糧站,開辟水陸交通線和籌集運輸工具,從而保障反擊作戰的勝利,并在反擊勝利后建立一條較完整的邊界防守線,才有利于長期的邊防斗爭。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清勒令盤踞在雅克薩等地的沙俄侵略軍撤離清領土。侵略軍不予理睬,反而率兵竄至愛琿劫掠,清將薩布素將其擊敗,并將黑龍江下游侵略軍建立的據點均予焚毀,使雅克薩成為孤城。但侵略軍負隅頑抗??滴醵哪?1685 年)正月二十三日,為了徹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命都統彭春赴愛琿,負責收復雅克薩。四月,清軍約3000人在彭春統率下,攜戰艦、火炮和刀矛、盾牌等兵器,從愛琿出發, 分水陸兩路向雅克薩開進。五月二十二日抵達雅克薩城下,當即向侵略軍頭目托爾布津發出通牒。托爾布津恃巢穴堅固,有兵450人,炮3門,鳥槍300支,拒不從命。清軍于五月二十三日分水陸兩路列營攻擊。陸師布于城南,集戰船于城東南,列炮于城北。二 十五日黎明,清軍發炮轟擊,侵略軍傷亡甚重,勢不能支。托爾布津乞降,遣使要求在保留武裝的條件下撤離雅克薩。經彭春同意后,俄軍撤至尼布楚(今涅爾琴斯克)。清軍趕走侵略軍后,平毀雅克薩城,即行回師,留部分兵力駐守愛琿,另派兵在愛琿、墨爾根(今黑龍江嫩江)屯田,加強黑龍江一帶防務。沙俄侵略軍被迫撤離雅克薩后,賊心不死,繼續拼湊兵力,圖謀再犯??滴醵哪?1685年)秋,莫斯科派兵600增援尼布楚。當獲知清軍撤走時,侵略軍頭目托爾布津率大批沙俄侵略軍再次竄到雅克薩。俄軍這一背信棄義的行為引起清政府的極大憤慨。次年初,康熙接到奏報,即下令反擊。七月二十四日,清軍2000多人進抵雅克薩城下,將城圍困起來,勒令沙俄侵略軍投降。托爾布津不理。八月,清軍開始攻城,托爾布津中彈身亡,改由杯敦代行指揮,繼續頑抗。八月二十五日,清軍考慮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薩,必待援兵,且考慮隆冬冰合后,艦船行動、馬匹糧秣等不便,于是在雅克薩城的南、北、東三面掘壕圍困,在城西河上派戰艦巡邏,切斷守敵外援。侵略軍被圍困近年,戰死病死很多,826名侵略軍, 最后只剩66人。雅克薩城旦夕可下,俄國攝政王索菲亞急忙向清請求撤圍,遣使議定邊界。清答應所請,準許侵略軍殘部撤往尼布楚。雅克薩反擊戰結束后,雙方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七月二十四日締結了《中俄尼布楚約》,規定以外興安嶺至海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均為清朝領土。

結果

    雅克薩之戰清軍之所以取勝,首先是由于戰爭是正義的,得到了軍民特別是邊疆地區各族人民的熱烈擁護和積極支持。其次是清軍從長期的斗爭中逐步認識和掌握了邊界斗爭的特點,采取了有效措施,作了較充分的準備。第三是實行了軍政兼施的指導方針,在以武力為后盾的基礎上,先對侵略者嚴辭警告,警告無效后,才發兵反擊。反擊時采取先掃外圍,然后水陸并進,三面包圍,一面堵截,斷其外援的戰法,迫使侵略軍困守孤城并攻克之。

此戰的勝利,是中國人民在遼闊的東北邊界為保衛邊防而進行的長期反復斗爭的一次勝利,它挫敗了沙俄跨越外興安嶺侵略我國黑龍江流域的企圖,遏制了幾十年來沙俄的侵略,使清東北邊境在以后一個半世紀里基本上得到安寧,譜寫了一曲反侵略斗爭的凱歌。

     雖然中俄雙方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對中國沒有屈辱性,但是中國并沒占到便宜,反而失去了外興安嶺以北的小部分領土和以尼布楚為中心的蒙古東北部地區。

勝利原因

     雅克薩之戰是中國軍隊反擊沙俄軍隊入侵的一次重要戰爭。此戰的勝利,有力地制止了沙俄向黑龍江流域進行侵略的計劃,維護了中國的國家主權。清軍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是有其主客觀原因的。

    清軍的主要得失一是軍事斗爭與外交斗爭相互配合,斗爭有理、有利、有節。面對沙俄軍隊對中國黑龍江流域的不斷侵略和蠶食,康熙帝本著先禮后兵的原則,曾多次與沙俄進行交涉,堅決要求沙俄軍隊停止侵略行徑。當外交手段未能奏效時,才使用武力驅逐入侵者。待軍事上取得勝利之后,又通過外交手段來鞏固軍事斗爭的勝利成果,使這場捍衛領土主權的斗爭開展得有理有利有節,最終使沙俄不得不撤出雅克薩,承認中國在黑龍江流域的領土主權。由于這場斗爭的性質是正義的,因而得到了黑龍江流域地區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軍民同仇敵愾,士氣高昂,為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二是善于把握戰機。沙俄侵占雅克薩,正是清廷忙于平定三藩之亂,無暇顧他之時,于是康熙帝暫時放棄使用武力,轉而采取外交手段解決。待三藩平定后第2年,康熙帝即將以武力驅逐沙俄侵略者的問題提上議程,并在做好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先后兩次出兵雅克薩,對入侵者給予了嚴厲的懲罰。后來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發動叛亂,清廷為避免兩面作戰,及時與沙俄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從而結束了戰爭,以便有精力對付噶爾丹叛亂。三是作戰中善于揚長避短。清軍根據侵占雅克薩的沙俄軍隊城堅炮利、但人數較少的特點,以及清軍火器較弱,但人數較多的情況,主動揚長避短,不急于在敵炮火下發動強攻,而是在城周圍挖壕,斷其外援,作長期圍困,使其炮火優勢無從發揮,1年后糧彈消耗殆盡,因餓、病和作戰而死者占90%以上。沙沙俄侵略軍雖然選擇了清朝三藩之亂的有利時機侵占雅克薩,而且又有城堅炮利等軍事優勢,但由于他們所進行的戰爭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因而遭到當地人民堅決反抗,加之沙俄侵略軍入侵戰線拉得過長,補給和后援都難于保障,很快就陷于四面楚歌的境地,失敗也就成為其在所難免的結局。

歷史評價

     雅克薩之戰是中國清代對外戰爭的一次重大勝利,以下是大學教科書《中國古代史(下)》某版本的原文節選:

"雅克薩反擊戰... 在沙俄軍隊遭受重創、守城士兵只殘存幾十人、雅克薩城旦夕可下的情況下,沙俄被迫同意和談。清康熙二十八年,中俄雙方于尼布楚正式談判。鑒于當時西北地區準噶爾部噶爾丹配合沙俄侵擾喀爾喀蒙古,割據叛亂勢力十分猖獗,為避免兩線作戰,集中精力平定準噶爾,康熙指示談判代表做出讓步。而俄羅斯因軍事上未能得逞,加上遠征克里米亞失敗,戰線過長,竭力想保持既得侵略權益,也不得不做出相應妥協。雙方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規定兩國東段邊界以格爾必齊河、外興安嶺和額爾古納河為分界線,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流域和烏蘇里江流域廣大地區屬于中國領土,拆除俄國在雅克薩和額爾古納河南岸修筑的據點,撤出侵入的軍隊。清前期簽訂的中俄條約屬于平等條約,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重要意義

     雅克薩之戰是中國軍隊反擊沙俄軍隊入侵的一次重要戰爭。此戰的勝利,有力地制止了沙俄向黑龍江流域進行侵略的計劃,維護了中國的國家主權。表現了中國各族人民不屈服于外國侵略反抗的英勇精神。雅克薩自衛反擊戰是中俄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此戰的勝利為中俄《尼布楚條約》的簽訂奠定了基礎。

尼布楚條約

《中俄尼布楚條約》是中國簽定的第一個平等條約?!吨卸砟岵汲l約》規定格爾畢齊河、額爾古納河往東到海,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廣大流域,包括庫頁島(現稱薩哈林島)歸中國。什么意思呢?就是庫頁島往西到格爾畢齊河、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以南,整個黑龍江流域、烏蘇里江流域的土地都歸清朝,這是第一。第二,雙方不得收納對方逃亡人口,有的要歸還。第三雅克薩地方俄人所建城堡須盡行拆毀。第四,兩國進行貿易互市。第五,兩國永敦邦誼。就是中俄兩國世世代代和平。這個條約平等的。但是索額圖也做了一定的讓步,就是沒有把尼布楚收回來。這是中俄歷史上,也是中國歷史上對外第一個平等的條約。這個條約意義很大,劃定了中俄東段的邊界。中俄在東北地區相對的社會和平安定,一直維持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俄國侵略之前,大約有170年?!吨卸砟岵汲l約》的文本,有滿文本、蒙古文本、俄文本、拉丁文本,一共四種文本。拉丁文本算正本,及時在雙方代表在上面簽字。滿文本、蒙古文本和俄文本是副本,條約簽訂之后,就在邊界定了界樁。隨后清朝政府就設了卡倫,每年巡邊。

雙方統治者

彼得大帝:彼得大帝是后世對沙皇彼得一世的尊稱。彼得一世(1672─1725),原名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羅曼諾夫,是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羅曼諾夫之子,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第四代沙皇(1682─1725)。俄國沙皇(1682年-1725年)、俄羅斯帝國皇帝(1721年-1725年),著名統帥,1682年即位,1689年掌握實權。作為羅曼諾夫朝僅有的兩位"大帝"之一,彼得大帝一般被認為是俄國最杰出的沙皇。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國變成一個強國的主要因素。

清圣祖:清圣祖康熙,名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朝皇帝,通稱康熙皇帝。死后上謚號為大祖大圣大光明孝正天皇帝。

清軍參戰兵力

     1682年9月康熙派郎坦,彭春以獵鹿為名北上,到雅克薩去偵察地理環境。1683年2月郎談等人上疏云:"(俄羅斯)久據雅克薩,恃有木城,若發兵三千,攜紅衣大炮二十具,即可攻取。"(《清史稿·郎坦傳》)康熙表示贊成:"據郎坦等奏,攻羅剎甚易,朕亦以為然。第兵非善事,宜暫停攻取。調烏拉、寧古塔兵千五百人,并制造船艦,發紅衣炮、 ... 上謂攻羅剎當期必克,倘謀事草率,將益肆猖狂。"

      由此看來,康熙決定出兵三千人左右,但由于康熙認為準備要充分,并沒有立即發兵,只同意在璦琿和呼瑪爾兩地屯田貯兵備、糧食,修理船只,開辟驛站。清軍第一次雅克薩戰斗的兵力主要是薩布素率領的寧古塔1500人,再加上盛京兵500人,增調的藤牌兵500人,共計2500人左右。(參見《平定羅剎方略》卷一,二),一六八六年(康熙二十五年)三月,康熙下令:"今羅剎復回雅克薩筑城盤踞,若不速行捕剿,勢必積糧堅守,圖之不易。其令將軍薩布素等……速修船艦,統領烏喇、寧古塔官兵馳赴黑龍江城。至日酌留盛京兵鎮守,止率所部二千人,攻取雅克薩城。"第二次雅克薩之戰清軍兵力2100余人。清朝康熙年間,中國軍隊為收復領土雅克薩,對入侵的俄軍進行了兩次圍殲戰,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墒?,當后人仔細回味這段歷史,卻發現,這場勝利埋下了中國日后鴉片戰爭失敗的伏筆。

兩次雅克薩之戰的勝利

    雅克薩位于黑龍江省漠河縣以東黑龍江北岸(今俄羅斯阿爾巴金諾),但在歷史上是中國東北邊疆古城。17世紀,沙俄由于國力迅速增強,急劇向外擴張,侵占了中國領土尼布楚和雅克薩等地,并在那里構筑寨堡,設置工事。

      對沙俄軍的侵略行徑,清軍開始奮起反擊。第一次發生在1685年的6月,當時,都統彭春率清軍用“紅衣大炮”圍攻了雅克薩三天,使城中的俄軍困頓不支,俄軍雅克薩督軍托爾布津被迫投降。誰料,托爾布津在得知清軍撤離的消息之后,很快就背信棄義地在8月重占雅克薩,并重建雅克薩城堡。

      于是,清軍又進行了第二次雅克薩之戰。1686年夏,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出兵雅克薩,雖然很快就擊斃托爾布津,但卻受阻于俄軍新建的雅克薩城堡之下,清軍在零下40度的嚴寒中,圍困雅克薩長達10個月之后,俄軍才被迫投降。

      戰爭贏了,軍事差距卻在.毋庸置疑,雅克薩之戰最后以清軍的勝利而告終,但是這場勝利卻并不能說明清軍有多么強大,相反,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清軍在軍備上遠落后于戰敗的俄軍。

第一次雅克薩之戰,俄軍擁有300支火繩槍?;鹄K槍是一種前裝滑膛火槍,在當時已經算不上先進,其射速為每分鐘1-2發,射程約100米,精準度也非常有限。到第二次雅克薩之戰時,俄軍已經基本淘汰了火繩槍,配備了更為先進的燧發槍。燧發槍是歐洲列強從17世紀開始使用的一種比火繩槍更為先進的新一代輕型火器,射速約為每分鐘兩發,射程可達300米,而且精準度也大有改進。當時清軍擁有怎樣的火器裝備呢?清軍配備有被稱為“兵丁鳥槍”的火器,其性能大體和俄軍的火繩槍相當。不過,其火器的數量就遠遜于俄軍了。前后兩次雅克薩之戰,清軍配備的兵丁鳥槍都不超過100支。這時候的清軍配備的主要武器竟然只是大刀、長矛、弓箭等冷兵器。那清軍是靠什么贏得了雅克薩之戰的勝利呢?雖然清軍擁有的火槍寥寥無幾,但在第一次雅克薩之戰中,其數量可觀的火炮派上了用場,其中最有威力的當屬20門“紅衣大炮”,一舉炸毀了雅克薩的木制城墻和塔樓,炸死俄軍100余人。當時雅克薩城里只有3門炮,清軍猛烈的炮火幾乎令俄軍無力還擊。不過,在第二次雅克薩之戰中,俄軍將雅克薩城堡由木制結構改建成了土木混合結構。在俄軍升級的防守面前,被清軍視為制勝法寶的紅衣大炮威力不再,未能幫助清軍輕易攻下城池,清軍陷入長達十個月之久的圍困戰。清軍最后贏得勝利是靠在兵力投入上大大超過了俄軍。當時,大清朝廷對這場雅克薩之戰進行了精心準備,建立了黑龍江水師,建造了500余艘戰船和運輸船。投入第一次雅克薩之役的清軍計約3000人。第二次雅克薩之役參戰人數雖相對較少,也有2100人。

      反觀俄方,在第一次雅克薩之戰時,俄軍只集結了包括農民、商人和獵戶等在內的450人作戰。而第二次雅克薩之戰時,俄軍雖加強了守城兵力,但也只有826人。可以說,清軍是依靠兵力上的絕對優勢和充足的戰爭供給才最終贏得了雅克薩之戰。

比戰敗還危險的勝利

    雖然大清王朝擊敗了入侵的俄國勢力,但是這場勝利卻蒙蔽了清朝統治者的眼睛。大清軍力在戰斗力上的落后被戰爭勝利的榮耀所掩蓋。英明的康熙皇帝沒有意識到這種軍力上的落后已經如此嚴重。那么,在武器裝備上已經遠超清軍的俄軍,其武器裝備水平是不是就足夠先進呢?當然不是,相反,當時的俄國在歐洲列強眼里,只不過是一個偏于一隅的落后國家。其落后的戰斗力甚至在雅克薩之戰十余年后還依舊是歐洲列強的笑料。在1700年的一次與瑞典的戰役中,俄國的4萬大軍被不足1萬的瑞典軍打得落花流水,傷亡人數高達1.5萬之多。

      作為清軍在雅克薩之戰中獲勝的利器——紅衣大炮,也不過是歐洲的“舶來品”而已。很不幸的是,以康熙皇帝為代表的清朝統治者們深深地沉浸在了戰勝的喜悅之中,沒能對這場戰爭進行反思,雖然與俄國進行了戰爭較量,卻未能對俄國的真實情況加以了解,還把正在崛起的俄國當做北方邊境之地的眾多蠻族之一。取得這場勝利之后,清軍落后的軍力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幾乎是停滯的,而同期的西方世界卻在進行著天翻地覆的躍進式發展。待百年之后的鴉片戰爭爆發之時,清朝上下只知驚呼變局,卻沒有意識到,這個變局其實早已開始。

利益不平等的平等條約

    大清取得這場被視為輝煌的勝利之后,于1689年和俄方在尼布楚進行談判,雙方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雖然說《尼布楚條約》是中國歷史上在平等的基礎上與外國簽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但是這所謂的平等卻也僅僅是指中俄兩國的地位平等,而在利益的劃分上卻是不平等的。黑龍江流域以北的廣大領土原屬中國,但《尼布楚條約》中被劃歸沙俄,該條約實際上不利于中國。更讓人痛心的是,這樣的條約是在中國取得大勝的前提下簽訂的。當時的大清國力不可謂不昌盛,而當時的俄國呢,則因與波蘭爭奪烏克蘭深陷戰爭泥潭,與當時北歐強國瑞典的戰爭也一觸即發,兵疲財乏,根本無力東顧。這樣的大好形勢下,大清卻與俄國簽訂了這樣的一個邊界條約。

       這個條約充分顯示了大清統治者對西方新勢力崛起的無視,而這種以土地換和平的策略無疑是對侵略者的一種內在激勵。其時,歐洲列強的殖民擴張已達中國的近鄰:西班牙已占領菲律賓;荷蘭已控制印度尼西亞,前鋒抵達日本西南各藩;英、法、葡已在印度和中印半島建立許多殖民據點……約兩百年后,當歐洲列強國力愈加強盛時,他們看到的大清王朝仍然沒有絲毫進步,于是貪婪之心紛紛膨脹,1840年之后,中國邊境狼煙四起,國門不斷被列強炮火轟開,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一敗涂地,大清王朝終于在風雨飄搖之中壽終正寢。

 

 
  • 客服熱線
  • 商務洽談
  • 13596379558
  • 投訴建議客服
  • 13704312303
国产精品离异富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