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是中國婦女至今仍喜愛的服裝樣式,以簡練典雅,適于體現東方女性的形體美而著稱于世?,F代旗袍的直接來源,是由東北的滿族婦女帶進關內并經演變后的清末旗袍。
旗袍的名稱與滿族的八旗組織有著直接關聯。公元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今遼寧新賓的赫圖阿拉城創建“后金”地方政權。此前一年,他下令把所有的部眾都編入軍事、生產、行政各項職能合為一體的“八旗”組織。從那時起直至清朝滅亡的近三百年間,八旗就成為滿族社會組織的基本形式,所以他們被稱為“旗人”、“旗下人”或“在旗”?!捌炫邸奔词恰捌烊酥邸敝?。過去的滿族人,無論男女人人都穿這種長袍。因為清朝入關后實行“剃發易眼”政策,強迫漢族官僚士紳從寬袍大袖的明式衣裝改換成滿族式的袍服,還要剃發梳辮,以作為歸順清朝的標志,所以清朝男子服裝早已是與滿族人一樣的長袍馬褂。由于清政府曾有“男不從女不從”的許諾,漢族婦子仍得以保留上衣下裙(褲)的“兩截穿衣”舊俗,與穿長袍的八旗婦女有明顯區別。因此,“旗袍”實際上是對“旗女之袍”的稱謂。
清初旗袍的基本樣式是圓領、窄袖、掩襟(大襟)、下擺左右開襟、長至腳腕,質料皮、棉、單、夾因季節而異。滿族人之所以選擇這種服裝作為普遍穿著的日常和禮儀服飾,與他們的生活習俗和東北地區的氣候環境有著直接關系。眾所周知,滿族是以騎射著稱的狩獵民族。在白山、黑水間的林海雪原策馬馳聘,必須有足以擋風御寒的服裝,而上下身連成一體的掩襟長袍,上可遮擋胸前背后,下可蓋住兩腿,左右開禊又便于上下馬匹,窄袍袖在射箭時靈活利落,又可以套上欠坎肩、馬褂,接上護手的毛皮“袖頭”(清代演變成宮服上的箭袖,俗稱“馬蹄袖”),無一不是適應當時環境和生活特點的結果。
這種長袍隨著清軍入關傳入北京和關內各省。一方面是政府的高壓政策,另一方面它確實比明朝服式簡便實用,很快就被漢人男子所接受,直至民國年間仍是男人最普遍的中式便裝。官員紳商、文人墨客穿著體面大方,農村的車老板等常出門在外的人冬天穿棉袍仍是為了御寒。
漢族女子穿旗袍,則是民國以后的事。清朝滿族婦女的袍子有一個從簡樸向華麗變化的過程。乾隆以后,皇帝后妃和八旗貴族女眷的袍子,不僅面料講究,而且身前背后都裝飾著彩繡、平金的花卉、蝴蝶、彩鳳、福壽等圖案,襟口、袖口、下擺、開禊等邊緣的“絳子”有織有繡,越鑲越多,至清末甚至有鑲至十幾道者,在式樣上也有所改變,最明顯的是袖子由窄變寬,靠袖口的里子繃上一尺多寬的繡花緞片,空的時候翻卷過來露在外面,稱為“大挽袖”,頗顯華麗富貴之氣。這樣漂亮的服裝,不能不引起漢族女子的羨慕,但不“在旗”人家的婦女,無論家里有多少錢,也不能穿這種“高檔”服飾上街。其原因不僅是制度、風尚方面的限制,還在于她們的“三寸金蓮”比不得旗人婦女穿高底兒鞋的大腳,穿上袍子也美不起來。因此,那時的旗袍確是“名符其實“。
民國以后,特別是1925年末代皇帝浦儀被趕出紫禁城后,旗袍才真正在中國廣大婦女中普及。先是一些照相館有了旗裝照像的業務,很多非旗籍婦女也去試個新鮮。20年代以后,從上海等地的女學生、女記者等“摩登女性”開始,把旗袍作為時裝穿上了街。經她們領導潮流,追隨的人逐漸多了起來,到三四十年代進入極盛時期,旗袍成為中國婦女的最普遍服裝。不過,民國以后時裝旗袍已對清末“旗女”所穿的“老古董”作了許多改變:一是腰身變瘦,可顯現隱時現(清代旗袍都空長褲);三是袖子變窄變短,甚至可以無袖。此外,領子的樣式、制作的方法和合用的面料等,也都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
在旗袍的故鄉東北,婦女旗袍的改變過程卻自有特色。這里無論城鄉,滿族人都隨處可見。她們祖祖輩輩都穿這種衣裳。尤其是中下層婦女,平時喂豬、做飯、帶孩子、做針錢活都是穿著穿機布或其他普通布料的旗袍,即使有一兩件綢緞繡花的平日也是“壓箱底兒”,只是逢年過節才偶爾拿出來穿穿,而且也舍不得毀掉再去做新的。因此,那些在關內城市里流行的時興樣式,和她們司空見慣的比起來倒像是“奇裝異服”,就連當地的漢族婦女也是仿照身邊滿族人的老樣子做,所以穿“改良旗袍”的風氣不僅比關內晚,而且“改良”的程度也不那么大。這里婦女穿的旗袍,總體上看要比新潮的樣式“保守”得多,因為這里“旗袍文化”的底蘊是最深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