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會是民間的宗教性節目。性時東北各地都有許多廟宇,其中有供奉如來、觀音、地藏的佛教封院,也有關帝廟、娘娘廟、城隍廟、藥王廟等眾多的道教觀宇。每逢這些寺廟中所供神佛誕辰等重要紀念日,就是廟會的日子。
廟會的規模有大有小。一般說,凡是廟院寬大、廟外寬敞,并處于四通八達、人口較為稠密之地,則廟會的輻射面廣,規模也大。東北地區比較熱鬧的廟會,以農歷四月為最多。其原因,一是這個月里廟內法事多。四月初八日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又稱浴佛節、放生節。四月十八是娘娘廟會,四月甘八是藥王廟會。另一方面,自正月過年后,至此時已有三個多月沒有重要節日,而四月又正是東北各地風和日麗、春暖花開的時候,熬過漫長冬季的人們都想舒展一下筋骨和精神,所以逛廟趕會的熱情自然也十分高漲。
廟會的主體活動大致有三項:一是廟里的和尚、道士做“法事”、“道場”,即舉行祭祀神佛的儀式,有的地方還扎成真人般的大小的神像托偶,舉行游行式的祭典;二是善男信女們進香朝拜、許愿求福;三是借此機會進行的文藝和商貿活動。四面八方趕來的信徒加上逛廟會看熱鬧的人們,便構成了廟會人山人海的熱鬧場面。民國時期遼南大石橋娘娘廟、吉林北山大廟等處四月份的廟會,都有數以萬計的人參加,在方圓幾百里內遠近聞名。
趕廟會的人中,大多數都有拜神求福、去禍免災的明確目的,而且依名廟供奉神靈的不同而有所區別。比如佛寺薩保佑自己和家人幸福安康、大吉大利。而去娘娘廟進香的人目的往往更加具體,娘娘廟所供主神,各廟有所不同。除泰山娘娘(碧霞元君)外,還有云霄、避霄、瓊霄“三霄娘娘”以及送子娘娘、眼光娘娘、豆疹娘娘等多種名目。拜娘娘廟的大多數都是婦女,而她們最主要的心愿之一又是求子。因為在過去重男輕女觀念根深蒂固的社會中,沒有兒子幾乎成了人生最大的不幸;而“連生貴子”、“多子多孫”、“子孫滿堂”才是富人窮人都渴望達到的理想目標。因此,在“無子求子、有子求多”心理趨使下,往娘娘廟求拜的人也就特別從,其中也包括因娘娘“顯靈”而喜得貴子前來謝恩還愿的。
此外,由于舊時醫療衛生條件很差,患沙眼、天花等病的人很多,使得眼光娘娘、豆疹娘娘神像前也就有了諸多祈求治病和防病的香客,被視為能“包治百病”的藥王廟神則朝拜者更多。以前東北經濟文化發展較之關內相對落后,建廟和供神也很雜,不少廟宇都不止供一種教門的神。有的是儒、佛、道三教結合,有的是關公、觀音、娘娘同供一廟,就是為了有更廣泛的適應性,招徠更多的進香者。
趕廟會大多是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的人成幫結伙地前往。民國時期,東北一些城鎮在四月十八、二十八等重要的廟會日,機關、學校都放假一天,以方便人們前往。鄉下的農民也大多放下手中的農活去趕廟會,四鄉八鎮聚集來的人,要吃、要住、要買東西、要看熱鬧,就為廟會提供了廣闊的商機。逢有較大規模的廟會,經營各種飲食小吃的、賣鞋帽布匹的、抽簽算卦的、賣丸散膏丹的、打把式賣藝的、賣日用雜貨的、唱大鼓拉洋片的、賣民間工藝品的等等各類生意人、手藝人、江湖人都從四面八方趕來,使廟會成為民間經濟文化活動的大舞臺。事實上,一些影響較大的廟會既有民間自發的因素,也有當地政府或有關團體的推動。大型的廟會往往都不只進行一天,而是提前一天或兩天就開始形成氛圍。戲班子早早就來搭臺,連演幾天酬神大戲;生意人也有廟院周圍支起帳篷掛出招幌,準備連發幾天好財;地方的官府自然也要派人維持治安、收地皮稅。如此一來,使得廟會“正日子”之前有序幕,之后有余波,中間有高潮,無論是官的民的、買的賣的、虔誠的悠閑的,都能自得其樂,滿意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