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網站首頁 >資訊 >

東北民俗詳情

東北民俗

滿族風俗習慣

2016-5-30 11:46:2829024人已關注
 

習俗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重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滿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來客住西炕,長輩多住北炕,晚輩住南炕。

忌諱: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 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婚俗

滿族婚禮既帶有本民族濃厚的特點,又融合了不少漢民族的風俗禮節,一般地講要經過以下程序: 訂婚:滿族青年男女訂婚有兩種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長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親,便 托媒人給子女許訂終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種是男女雙方互不認識,托媒人為子女訂婚,并由媒人轉交雙方的"門戶貼",開具雙方的旗佐、履歷、姓氏、三代。此外,還要互相檢驗生辰八字。

放定:即遞財禮。分放大定和放小定兩種。放小定是未來的媳婦拜見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親時,得到財物。放大定叫做“過大禮”,俗稱“下大菜”,就是選擇吉日,男方將聘禮送到女方家。 結婚前一日,送親的要喝“迎風酒”。新娘則離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稱“打下發”。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車送親,由其哥哥護送。彩車到新郎家時,洞房門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讓喜轎車抬著新娘從火盆上經過,俗稱"過火避邪"。為趕走或殺死隨轎而來的鬼怪,新郎要向轎門虛射三箭;也有實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轎底射,以免傷著新娘。接著,新娘被人扶出轎來到天地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拜完北斗后舉世聞名行“撇盞”儀式。即頭戴紅蓋頭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豬肘一方、酒三 盅、尖刀一把,薩滿單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滿語念經,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拋向空中,同時端酒盅齊把酒潑到地上。主要目的是乞求上蒼保佑新婚夫婦,使他們子孫滿堂,白頭偕老。舉行完以上這些儀式后,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攙進洞房。新娘過門坎時,在門坎上放有一副馬鞍,新娘必須從上面跨過去。新房的床鋪必須全科人鋪設,洞房鋪好后要在房內奏樂,稱 “響房”。新娘入洞房時,一小女孩手拿兩面銅鏡,對新娘照一下,然后把銅鏡掛在新娘的前胸后背。接著,另一小女孩遞過兩只錫壺,里面盛有米、錢等,新娘或抱在懷里,或夾在腋窩,俗稱“抱寶瓶”,又叫“抱保媒壺”。當新娘在床上坐穩后,新郎用秤桿把罩在新娘頭上的紅布揭去,叫做 “揭蓋頭”。接下來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長壽面或子孫餑餑等。

食俗

滿族民間農忙時日食三餐,農閑時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梁米、粳米、干飯,喜在飯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梁米豆干飯。有的地區以玉米為主食,喜以玉米面發酵做成“酸湯子”。東北大部分地 區的滿族還有吃水飯的習慣,即在做好高梁米飯或玉米馇子飯后用清水過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時撈出,盛入碗內,清涼可口。這種吃法多在夏季。

滿族的餑餑歷史悠久,清代即成為宮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窩窩頭”, 也稱小窩頭。滿族點心薩其瑪也成為全國著名糕點。較著名的還有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北京小吃墩餑餑,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餑餑,湖北荊州小吃豬油餑餑等。

北方冬天天氣寒冷,沒有新鮮蔬菜,滿族民間常以秋冬之際腌漬的大白菜(即酸菜)為主要蔬菜。據傳用腌漬的方法儲存蔬菜,始于清順治年間。用酸菜熬白肉、粉條是滿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肴。

滿族人民愛吃豬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遼寧沈陽市的滿族餐館那家館有100多年歷史的,該店經營的白肉血腸,被譽為正宗的滿族風味。

典型食品:滿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①白肉血腸。②火鍋。滿族傳統風味菜肴。③酸湯子。遼寧岫巖滿族的典型食品。④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

節慶

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 “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1989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 上,正式把每年的123日定為“頒金節”。 ?

上元節: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走百?。簼M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 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 ?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 然后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清明節:上墳祭祖時不像漢族紙錢后在墳頂上壓錢,而是在墳上插“佛朵”?!胺鸲洹笔菨M語,譯為漢語為“柳”或“柳枝”。根據滿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孫,為表明后繼有人,要在墳上插柳。 ?

端午節:滿族過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其風俗與漢族相同。 ?

中元節: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 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 ?

中秋節:滿族人家過中秋節也吃“團圓飯”。此外,月亮初升之際,還要供月。即在院內西側向東 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 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后拜。 ?

臘八節: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小年:滿族過小年的習俗與漢族相同。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 “送灶王爺”。

服飾

滿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其服飾高雅華麗,在中國民族服飾文化中獨樹一幟,并對中國的服飾文化發展產生過很大影響。

由于寒冷的生活環境和射獵生活的需要,過去滿族人無論男女,均多穿“馬蹄袖”袍褂。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裝束,便成為“旗袍”(滿語稱“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樣一般是無領、大襟、束腰、左衽、四面開衩。穿著既合體,又有利于騎馬奔射。出獵時,還可將干糧等裝進前襟。這種旗袍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個是無領。努爾哈赤為統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規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領,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帶領子,只有入朝時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領;二是在窄小的袖口處還接有一截上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似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綰起來,冬季行獵或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類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響拉弓射箭,故又稱之為“箭袖”(滿語稱之為“哇哈”)。滿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官員入朝謁見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將馬蹄袖彈下,然后再兩手伏地跪拜行禮。

旗袍的外面還習慣套一件圓領、身長及臍、袖長及肘的短褂。因這種短褂最初是騎射時穿的,既便于騎馬,又能抵御風寒,故名“馬褂兒”。清初,馬褂兒是八旗士兵“軍裝”,后來在民間流行起來,具有了禮服和常服的性質,其式樣、面料也更加繁多。滿族人還喜歡在旗袍外穿坎肩??布缫话惴譃槊?、夾和皮數種,為保暖之用。樣式有對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種。

而作為有清一代“時裝”的滿族女式旗袍,則多有發展。當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鑲”的做法,即鑲十八道衣邊才算好看,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樣式由肥變瘦;在20世紀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30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開高衩,并突出曲線美;40年代又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后,衣片前后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廣泛,棉、毛、絲、麻和各種化纖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長、短袖之分之外,還分皮、棉、單、夾數種,便于在不同季節穿用。經過不斷改進的旗袍,一般樣式大致為:直領,窄袖,右開大襟,釘扣絆,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講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領口、袖口和衣邊上繡有各色圖案的花邊。如此既襯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顯得文雅大方。具有東方色彩的旗袍現已成為中國婦女普遍喜愛的中式服裝。

旗袍和“旗頭”、“旗鞋”等搭配起來,就構成了滿族婦女典型的傳統服飾裝束。

“旗頭”指的是一種發式,也稱發冠。類似扇形,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長約30厘米、寬約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上即可。上面還常繡有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捌祛^”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發冠,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身體挺直,顯得分外端莊穩重,適應于隆重場合。

“旗鞋”款式獨特,是一種高木底繡花鞋,又稱“高底鞋”、“花盆底鞋”、“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后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盎ㄅ璧住焙汀榜R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繡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繡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穿這種高底鞋走起路來顯得姿態優美。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

滿族的帽子種類較多,主要分為涼帽和暖帽兩種。過去,滿族人常戴一種名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稱“帽頭兒”,其形狀上尖下寬,為六瓣縫合而成。底邊鑲一約3厘米寬的小檐,有的甚至無檐,只用一片織金緞包邊。冬春時一般用黑素緞為面,夏秋則多用黑實地紗為面。帽頂綴有一個絲絨結成的疙瘩,黑紅不一,俗稱“算盤結”。帽檐下方的正中釘有一個“標志”,稱“帽正”,有珍珠、瑪瑙的,也有小銀片、玻璃的。相傳這種帽最早始于明代初期。因其為六瓣縫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統一”之意,故盛行起來。滿族入關以后,受中原文化影響,也取其“六合統一”之意,開始戴用此帽,而且頗為流行?,F在,在有關清代和民國時期的電視、電視劇中,我們仍能經??吹剿挠白?。

早期滿族男人多穿雙脊臉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種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緞布料。鞋前臉,鑲雙道或單道黑皮條。鞋尖前凸上翹,側視如船型。婦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繡花卉圖案,鞋前臉多繡有“云頭”)外,還有一種“千層底鞋”?!扒拥仔庇枚鄬玉笋刈鲂?,故得此名。鞋面多為布料,一般不繡花卉等圖案,多在勞動中穿用。

還有一種很有特點的鞋,叫烏拉(靰鞡)鞋,多為滿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豬皮縫制,內絮靰鞡(烏拉)草,既輕便,又暖和,適于冬季狩獵和跑冰。

 

住行

滿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適應他們的生產生活習慣。滿族農村房屋正房一般為三間或五間,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均在東端南邊開門,形如口袋,俗稱“口袋房”,便于聚暖。東西各有廂房,配以門房,這便構成通常所說的四合院。房屋多為起脊磚瓦房,俗稱“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門向南開,高大寬敞。房內正對門一間謂堂屋,又稱外屋,設廚灶鍋臺、水缸,灶通西內室火炕,火炕,滿語稱“土瓦”。從堂屋西墻開門為里屋,為南、北、西三面構成“萬字坑”或“蔓枝炕”。滿族尚右,西墻供祖宗牌位。西炕為窄炕,不住人,下通煙道。南北對面炕。上鋪炕席,或糊炕紙刷油??簧抑靡鹿?,柜內裝衣物,柜上疊置被褥、梳妝用品。夜間長輩居于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就寢時,頭朝炕外,腳抵墻,對防寒和呼吸新鮮空氣頗為適宜。墻壁多貼有紙畫。為御北方寒冷,有的還建有火地。屋外西山墻頭砌有圓形煙囪(滿語稱為呼蘭),高出房檐數尺。煙囪根底有窩風窠,以擋逆風。南北墻上有窗,窗戶紙糊在窗欞外,多“高麗紙”,紙上淋油或鹽水,免得為雨雪淋濕脫落。窗欞及門上亮子窗欞構成各種圖案,美觀牢固。窗戶分上下兩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風。房梁上常懸有悠車,嬰兒放在悠車里??簧蠑[有長方形的炕桌,吃飯時圍桌盤膝而坐,暖和方便。桌的左右鋪有氈褥子以待賓客。房欞、椽、棟多有雕花油彩。廂房則設碾房和倉庫(滿語稱哈什)。房外四周環砌圍墻。院內東南豎“索倫桿”,桿上有錫斗,桿下放三塊石,稱為“神石”。桿后是一面用磚砌成的壁墻,墻頭飾有雨搭。

過去,城中的富貴人家多住四合院。四合院大門多為三間屋宇式建筑,正房三至五間,東西廂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間,四周圍以磚墻,門房兩側設有石礅,稱為上馬石。有的四合院分為前后兩院。滿族的這些民間居所式樣,大部分保留在東北的滿族聚居區。但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后,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傳統建筑方式外,絕大部分已建造成更為寬敞明亮的現代式房屋。

為適應山區和林海雪原居住環境,滿族聚居地區的傳統交通工具主要有馬車、爬犁、獨木舟和樺皮船等。爬犁(滿語稱法喇)是雪上交通工具,將兩根樹干用火烤后彎成弓形,上端翹起,貼地部分寬約1米半,上面鋪板或做成箱式,駕以馬、牛,載人載物極為輕便。目前只在較寒冷的北部山區偶爾使用。滿族的水上交通工具最早是獨木舟(滿語稱威呼),由粗大原木鑿空而成,可容數人。還有一種樺樹皮船,制作較為麻煩。先做龍骨,里外附上樺樹皮,一人可以扛著行走。相當輕便?,F在已經不多見,被現代船只所取代。

禮儀

滿族是一個十分注重禮節的民族。滿族人見面或拜見客人,有各種禮節,其中有打千禮、撫鬢禮、拉手禮、抱見禮、半蹲禮、磕頭禮等。其中,打千禮、抱見禮、磕頭禮主要為男人所用,其他則用于婦女。打千禮用于晚輩對長輩、下屬對長官,形式為彈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彎,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并問安。抱見禮是平輩之間用,晚輩對長輩也可用,不過晚輩要抱長輩的腰,長輩撫晚輩的背,等等?,F在,有些繁瑣的禮節已被簡化。

滿族尊老敬上的傳統更為明顯。晚輩每日早晚要向父、祖問安,途中遇長輩人要讓路,吃飯時長輩先坐先吃。滿族重感情講信義,對賓朋真誠相待,有客人必設宴招待,所允諾之事必全力去做。

滿族傳統的婚姻儀式較為復雜,大致經過通媒、放定、納彩、過箱、迎親、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門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請媒人向女方家求婚,兩家都同意后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贈如意或釵釧諸物為定禮。然后是定婚,即選擇吉日,男方家及其親戚往女家問名,女家設宴款待,男方家長致辭求婚,女方家則推謝再三,男方家堅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后,才算定下婚事。此時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長輩。定婚后要過禮,也是選擇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綢緞、羊、鵝等禮物。男方家還要贈銀兩錢財。此時要議定婚期。進入迎親階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妝,俗稱“過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謝。迎親時,新郎在迎親隊伍的陪伴下趕著彩車迎親,在途中兩車相錯時,新娘的哥哥將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車,俗稱“插車”(由于各地區滿族風俗不同,也有新郎與迎新隊伍直接到新娘家迎親的。還有的地方有"旗俗不親迎"之說)。新娘至新郎家,換車乘轎,花轎落地,新郎要虛射三箭。新娘蒙紅蓋頭下轎,與新郎站在事先擺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后撤天地桌,新娘進入臨時搭的帳篷,謂之坐帳。坐帳時“開臉”,換頭型。坐帳后,新娘跨過馬鞍進洞房,新郎用秤桿揭去蓋頭扔到房檐上。夫妻飲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孫餑餑,眾人鬧洞房。在婚日當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楹蟮谝惶?,新娘給夫家親戚裝煙敬茶,拜宗族,認明輩分,謂之分大小。一般在結婚三日之后,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見娘家人并拜祖宗?;楹笠粋€月,新娘回娘家住一個月,謂之住對月。到了這時,婚娶儀禮乃告結束。

這些繁雜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滿族聚居地區已經簡化,并且融合了現代形式。比如插車,演變為男女青年騎自行車或摩托車,各自由婚慶隊伍陪伴,從自己的家里出發,行進至中途相遇時,兩人交換自行車或摩托車,再一同到新郎家。還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變為新人拜雙方父母。雖然有變化,但仍然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滿族的婚姻儀式因居住地區不同而略有變化,并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滿族的育兒習俗比較特殊。生男在門左掛弓箭,生女在門右掛彩色布條,娘家送一個悠車。生兒三天時,親朋送賀禮,俗稱“下奶”。并舉行洗禮,稱“洗三”。滿月時要請客人來“做滿月”,并將弓箭或布條取下掛在“子孫繩”上。百日時,要用從各家要的彩布條編成鎖,稱掛鎖。周歲時要舉行較為隆重的儀式,讓孩子“抓周”。一般在16歲時,男孩剃發,女孩盤發髻。至今在東北滿族聚居區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滿月”、“抓周”等傳統習俗。

葬俗

滿族的喪葬以土葬、火葬為主,土葬和火葬歷史都很久遠。在滿族入關前以火葬為主,這主要是由于他們經常遷移。另外,八旗將士在清初戰死較多,尸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滿族入關后逐漸發生變化,從火葬與土葬并用發展為以土葬為主。喪葬儀式是,死者臨終前穿壽衣,多為長袍、馬褂,為單數。屋內停靈,一般在7日之內。用木板做成靈床,頭西腳東。靈幡用3尺左右的紅布制成,上綴以黑穗,懸掛在院中高桿上。滿族人用的棺具形狀特別,上部隆起,上寬下窄,稱“旗材”。

停靈期內合家舉哀,舉行祭奠。入殮時棺內放金銀等物,貧者用金銀箔元寶代替,口含銅錢或玉器,靈具放在院內靈棚內。出殯多選陰歷單日,抬靈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殯后要感謝幫忙的人并請吃飯。下葬后,每7天到墳上燒一次紙,連燒7次。百日時要燒百日,周年時要燒周年。滿族燒紙是將紙疊成口袋狀,俗稱燒口袋。清明節要上墳,燒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來,滿族的喪葬又改為火葬為主。但祭奠親人的儀式仍然保留了許多古老傳統,如清明節燒口袋、插佛托、燒七、燒百日、燒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禁忌

滿族禁忌較多。不允許褻瀆神靈和祖宗。比如滿族以西為貴,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許住人和放雜物,不能有各種不敬行為。不許打狗,更禁忌殺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許外族人戴狗皮帽子進家。傳說努爾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獸,盡可以打來吃,但是,今后不準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義犬。"從此愛犬、敬犬便成了滿族的習尚。另外,滿族人不僅不食烏鴉之肉,還有飼喂烏鴉、祭祀烏鴉之俗。

參考資料:http://www.e56.com.cn/system_file/minority/manzu/fengsu.htm

回答者: yushuzhe - 下位魔導師 十一級   2006-2-26 09:10

滿族風俗——節慶

    搜索: 大清帝國  ·   評論0  我要評論    

 

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31日,太宗皇帝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而后,把每年的陽歷123日定為'頒金節'。

  上元節: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走百?。簼M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后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清明節:上墳祭祖時不像漢族紙錢后在墳頂上壓錢,而是在墳上插“佛朵”?!胺鸲洹笔菨M語,譯為漢語為“柳”或“柳枝”。根據滿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孫,為表明后繼有人,要在墳上插柳。

  端午節:滿族過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其風俗與漢族相同。

  中元節: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

  中秋節:滿族人家過中秋節也吃“團圓飯”。此外,月亮初升之際,還要供月。即在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后拜。

  臘八節: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小年:滿族過小年的習俗與漢族相同。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送灶王爺”。

 

 

 

 滿族風俗

 

    滿族婦女是腳穿旗鞋,身著旗袍,頭帶旗頭;滿族男子一般也是穿長袍,只是長袍外面常罩上一件坎肩(馬甲)。

    滿族的女式旗鞋,稱為“寸子鞋”,亦稱“馬蹄底鞋”。鞋底中間即腳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頭,用細白布包上,木跟不著地的地方,常用刺繡或穿珠加以裝飾,因鞋底平面呈馬蹄形,所以得名;還有一種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狀,稱為“花盆底鞋”;老年婦女和勞動婦女所穿旗鞋以平木為底,稱為平底繡花鞋,亦稱“網云子鞋”。滿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繡花,而襪子多為布質,襪底也納有花紋。

    男式旗鞋是滿族及愛新覺羅家族具有民族特色的鞋,又叫“兀拉”,是用獸皮或家畜皮制成。幫底相連,形狀前平后圓,口方,前臉上聚皮納褶,四周安有六個小耳,穿皮條或麻繩系緊。冬季鞋內放兀拉草,輕便、暖和。貴族則穿靴,上朝穿方頭朝靴,平時穿一種薄底短筒輕便靴,俗稱“快靴”,也叫“爬山虎靴”。還有一種家制布鞋,大多是厚底、素幫、圓口或方口式,鞋臉上鑲著皮條制成的單梁或雙梁。

    旗袍是滿族最有特色的服裝。滿語為“衣介”,也就是長袍的意思。男子的旗袍是無領(也有圓領的)捻襟、窄袖(也稱箭袖、馬蹄袖)扣絆、兩面或四面開衩、束帶。箭袖或馬蹄袖,平時挽起,冬季打獵或作戰時放下,覆蓋手背,用以御寒,后來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開衩本是為了上下馬方便,后成了區分等級的標志?;首遄谑议_四衩,官吏士俗開兩衩。還有一種便服,不開衩的袍,俗稱“一裹圓”。

    坎肩是滿族男子服裝特色之一??布纾ㄓ址Q背心、馬甲),是一種無袖短衣。有單、夾、棉、皮等幾種。滿族獵戶多穿毛朝外的皮坎肩。女子的坎肩多用布制,四邊鑲有彩條。另外,滿族坎肩的樣式也很多,常見的有對襟直翹、對襟圓翹、捻襟、琵琶襟、一字襟、人字襟等。還有一種多紐扣的馬甲,稱為巴圖魯坎肩??布缫舱且赃@種獨有的魅力,流傳至今,成為各民族人民喜愛的一種服飾。

    女式旗袍基本與男式相同,只是多一些裝飾而已。女式旗袍除也是直立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外,下擺及小腿,有繡花紋飾。滿族婦女往往在衣襟、領口、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根據季節變化,還可分為單、夾、棉、皮等幾種。

    隨著社會的發展,男旗袍逐漸廢棄,女旗袍則不斷演化,由寬腰直筒式逐漸變成了緊身合體的曲線型、流線型,成為代表中華民族的一種女式服裝。

    滿族人的發式是繼承了金代女真人之習俗。男子發式是“半剃半留式”,

    這與滿族先民女真人的“辮發垂肩,留腦后發”有一定承襲關系。滿族婦女“辮發盤髻”的習俗,也是來自女真遺風?!皟砂杨^”是滿族婦女最具有代表性的發式,即將頭發夾于頭頂,分成兩綹,結成橫長式的發髻,以高髻為尚。再將后面余發 成一個“燕尾”式的長編髻,壓在后脖領上,使脖頸挺直,加之穿高底旗鞋,走起路來分外端莊、文雅。

清代中期以來,滿洲貴族婦女盛行頂戴“大拉翅”(旗頭)。它是由“兩把頭”的發式發展而來的。

滿族男子一般戴禮帽。大凡禮帽,一般都在頂珠之下裝有短翎管,用來佩飾羽翎。日常滿族男子戴的,還有圓形瓜皮便帽。

濃郁的滿族風情

滿族及其先民多以游牧圍獵為生而又能歌善舞。長期的野外勞動和簡單的生產方式,形成了東北人樂觀、開朗、豁達的性格。這種性格的長期沉淀,使滿族音樂旋律儉約、樸實,音程跳動棱角分明,節奏短促有力、富有彈性,呈現出熱烈歡快、質樸豪爽的風格。

因繁重艱辛的勞動急需松弛休息,故歌舞深受滿族人民的喜愛并得以發展。滿族歌舞始于民間,用以自娛,始終保持其淳樸之風。

    “渤海樂”的《新靺鞨》,“女真樂”的《鷓鴣》、《臻篷篷歌》,滿族民歌《出征歌》、《子孫萬代歌》等,后被宮廷用以典禮、祭祀、宴饗而日趨高雅化。如渤海樂舞成為渤海國、日本國的宮廷樂舞;女真樂舞用于大金朝宮廷;滿洲“莽式空齊”演變成清宮廷“慶隆舞”。

    在東北廣大農村流傳著豐富多彩的反映滿族人民勞動、祭祀、游戲、出征和日常生活的民歌、兒歌。其中有漁民號子《跑南?!?、山歌《開山調》、牧歌《溜響鞭》、《挖人參》、《蠶姑姑》等;反映民間生活的有《巴音波羅》、《轱轆冰》、《喜歌》等;反映愛情的有《伊勒哈穆克》、《紅絨線》、《煙荷包》、《十二月》等;游戲歌有《抓嘎拉哈》、《拍手歌》;反映出征內容的有《出征歌》、《八角鼓咚咚》;反映婦女生活的《丹查拉米》、《酸棗顆棵》;兒歌有《干草垛插金刀》、《風來咯》等。

滿族民歌內容豐富,較之漢族民歌,多了一些漁、獵、牧勞動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親人內容歌曲。其歌詞語言通俗、活潑,其旋律質樸、簡明。農村中的滿族民歌這一特征更為明顯。

滿族人民能歌善舞,祭祀、喜慶、節令無不歌舞之。歌與舞緊密相連,故歌舞音樂是其音樂的主體。

在豐富多彩的歌舞中,“莽式空齊”和“韃子秧歌”最具典型。

    一、“莽式空齊”是滿族盛傳之傳統歌舞,“滿洲大宴會,主家男女,也必更迭起舞。大率舉一袖于額,反一袖于背,盤旋作勢,曰‘莽式’?!薄爸幸蝗烁?,眾皆以‘空齊’二字和之,謂之‘空齊’?!庇纱擞^之,“莽式”為舞,“空齊”為歌。

“莽式舞”之表演有九折十八勢,九折:起式、拍水、穿針、吉祥步、單奔馬、雙奔馬、怪蟒出洞、大小盤龍、大圓場。十八式:手、腳、腰各三式,肩、轉、走各兩式,鼓三式。

“莽式空齊”深受滿族人民喜愛,其喜愛之程度正如楊賓詩中所說:

“馬閑青草后,人醉晚風前,莽式空齊曲,逍遙二十年?!鼻∧觊g,被宮廷樂舞吸收后發展為“慶隆舞”。

    二、“韃子秧歌”就是東北滿族秧歌。滿、漢皆有秧歌,既各有特色,又相互吸收發展。

滿族秧歌多在正月十五元宵夜表演,表演者前有持傘燈似賣膏藥之人,后有扮演各式角色,手持圓木相擊對舞,以鑼鼓伴奏,歌舞更迭。

    滿族民間歌舞還有薩滿祭祀樂舞和單鼓樂舞中之“抓鼓舞”、“腰鈴舞”、“太平鼓舞”、“銅鏡舞”及兒童游戲舞《笊籬姑姑》等。

    .何耳《燕臺竹枝詞.太平鼓》云:

    鐵環震響鼓蓬蓬,跳舞成群歲漸終。

    見說太平都有象,衢歌聲與壤歌同。

 

 

薩滿教和滿族面具

    滿族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信仰和繼承著與通古斯人的古老的多神信仰一致的薩滿教。薩滿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宋歷史文獻《三朝北盟會編》中,它是女真語,意指巫師一類的人。

    薩滿教是我國古代北方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種原始宗教,產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時期。古代北方民族或部落,如肅慎、勿吉、靺鞨、女真、匈奴、契丹等;近代北方民族,如滿族、蒙古、赫哲、鄂溫克、哈薩克等也都信奉薩滿教或保留一些薩滿教的某些遺俗。薩滿教原始信仰行為的傳布區域相當廣闊,囊括了北亞、中北歐及北美的廣袤地區。

    薩滿教是一種原始的多神教,遠古時代的人們把各種自然物和變化莫測的自然現象,與人類生活本身聯系起來,賦予它們以主觀的意識,從而對它敬仰和祈求,形成最初的宗教觀念,即萬物有靈。宇宙由“天神”主宰,山有“山神”,火有“火神”,風有“風神”,雨有“雨神”,地上又有各種動物神、植物神和祖先神……形成普遍的自然崇拜(如風、雨、雷、電神等)、圖騰崇拜(如虎、鷹、鹿神等)祖先崇拜(如佛朵媽媽等)。

    在薩滿舉行宗教活動的儀式上,所用的法器很多,如神案、腰鈴、銅鏡、抓鼓、鼓鞭等。在法器上都刻繪有各種神的圖案,尤其是在神案上和抓鼓上古時候都刻繪有色彩豐富的神靈面具。這些滿族面具,無論是藝術價值、學術價值、民俗價值、文化價值都是彌足珍貴的。由于滿族薩滿面具是宗教用品,一般只由薩滿傳世珍藏,外人很難見到。

    薩滿,被稱為神與人之間的中介者。他可以將人的祈求、愿望轉達給神,也可以將神的意志傳達給人。薩滿企圖以各種精神方式掌握超級生命形態的秘密和能力,獲取這些秘密和神靈奇力是薩滿的一種生命實踐內容。

    薩滿分為家薩滿和野薩滿。家薩滿作為侍神者,主要負責族中的祭祀活動。野薩滿(又稱大神)是神抓薩滿,即神靈附體的薩滿。神抓薩滿的活動包括醫病、軀災、祈福、占卜、預測等人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滿族薩滿平時與族內普通人一樣,他們的服務是不取報酬的,也沒有超越他人的權限,他們可以結婚生子。薩滿死后,所用的神器、佩飾、服裝等隨葬。新薩滿要經過挑選、培訓(滿語學烏云),最后才能確定。

    滿族薩滿面具多在跳野神祭祀時使用。薩滿祭祀中,依照祭祀內容要求,模擬成各種動物或神怪。由于怕被死者或神靈認出,薩滿要戴上面具,并用神帽上的彩穗遮臉。身穿薩滿服,腰系腰鈴,左手抓鼓,右手執鼓鞭,在抬鼓和其他響器的配合下,邊敲神鼓,邊唱神歌,充滿神秘的色彩。

青年滿學家王松林在黑龍江寧安地區調研考察時,發現寧安滿族文化傳人傅英仁掌握大量滿族薩滿面具圖譜。王松林的真誠、癡迷、執著打動了老人,老人拿出了100余個滿族薩滿面具圖譜和25個滿族圖騰圖繪,作為滿族史料贈送給他。經過王松林的整理、繪制,滿族薩滿面具終于在2000年秋面世了,被稱為二十世紀末中國民間藝術的奇觀。

    這次在沈陽滿族民俗博物館展出的100余個滿族面具是經過挖掘、整理繪在神鼓上和木雕面具。滿族面具以反映女神為主,其形成時間大約為原始母系社會的繁榮時期。滿族面具是薩滿教的活化石,其涉及歷史久遠,內涵豐富,神秘粗獷,色彩明快,稚美可掬。

面具作為一種純精神的萬能武器,等到原始先民的恐懼感、自卑感逐漸消失后,就漫漫演變成娛樂工具。滿族面具由莊重威嚴的薩滿祭奉逐漸轉為戲劇娛樂表演。

在清朝,宮廷和民間已廣為流傳著瑪虎戲?!艾敾ⅰ睘闈M語,即假面舞,或稱面具舞。早年,面具多用草枇、獸革、龜蓋、貝殼制成。近世多用高麗紙、樺樹皮制成,再刻繪人、鳥、鬼怪臉面形象,或慈祥,或猙獰,千姿百態。

    清史稿》一百零一卷中記述:“乾隆八年,更名慶隆舞,內分大、小馬護為揚烈舞,是為武舞;大臣起舞上壽為喜起舞,是為文舞?!庇州d:“揚烈舞,用帶面具三十二人,衣黃畫布者伴,衣黑衣皮者伴。跳躍倒擲,像異獸?!蔽闹兴帷榜R護”既“瑪虎”,亦指假面。又具《愛輝十里長江俗記》記述:瑪虎之愛耍者,并非只在清宮里,滿族民間旺族和大的部落早在金代就有瑪虎戲。

    滿族面具是滿族文化的稀世珍貴遺產,它不僅為民族學、民俗學、考古學、語言學、美術、戲劇等方面的學術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啟示,并開啟了新的研究領域和方向,它也為旅游和民間工藝美術提供了巨大的開發商機。

 

滿族的禮儀

 

    滿族的人際禮儀習俗,既有尊老、敬上、好客等美好的禮節,也有受漢族影響,吸收一些儒教的“三綱五?!狈饨ǖ赖?,當然還保存著某些氏族部落制度的殘留。

(一)“尊老敬上”是滿族人禮儀的中心內容。

    入關后康熙、乾隆皇帝數次舉行“千叟宴”,身體力行提倡尊老敬上。因此,滿族人無論是官宦士紳,還是平民百姓,都把尊老敬上視為美德,成為家規族法的重要內容。

平日,同居的晚輩人每天早、晚都要給老人請安。長輩的教誨要洗耳恭聽,不能頂撞。與長輩同行,要隨從其后。進出門時,要先行幾步為長輩開門,并請長輩先行。在屋中,要長輩先坐。長輩說話,非得允許,不得插言。長輩外出遠行,要送出大門外,歸來要迎至大門。年輕人外出歸來,要先向父母請安,然后再回到自己房里。

    路途相遇,小輩須垂立路旁,讓長輩先走。吃飯時,要長輩先坐、先吃,自己才能坐,才能動筷子。食畢,長者先放下筷子,晚輩才能夠離席。過去滿族是“父子不同席”,現已改變。

媳婦對公、婆禮節最多,也最恭謹。如每天要早起做飯,還要裝煙、打洗漱用水、問安等。一日三餐要站立侍奉,不能與公婆同席。而未出嫁的姑娘則有特殊地位,“可就食于翁姑之側”。

(二)滿族人非?!爸乜褪匦拧?。

    滿族人好賓客,信朋友,重感情。入關后的滿族仍沿此習。家里來了賓客,必設炕桌,置酒款待。宴客的菜肴均是雙數,飲酒必以大盅,盡歡而止。滿族人守信用,答應朋友的事情,一定會千方百計去做。

山區里的滿族人家,難得有客人來到,更為好客。主人外出或下地干活,房門也不鎖,路人或來客可隨意入門、喝水、吃飯,只是臨走時將門前箱內木棍指向自己去的方向即可,這個放木棍的小箱叫“客銘箱”。

(三)滿族人主要的和最常見的禮儀形式有:見面禮、請安禮、告別禮等幾類:

1、見面禮

    見面禮主要有叩頭禮、頂頭禮、抱見禮、執手禮、鞠躬禮、擦肩大禮等;

叩頭禮是小輩見長輩,過去平民見王公貴族,奴仆見主人時所行的見面大禮。叩頭禮有四種。一種是“一跪三叩”,一般對父母、主人或尊長;另一種是“二跪六叩”,一般也對父母、爺爺、奶奶和尊長;再一種是“三跪九叩”,主要在祭神、祭祖、見皇帝時用;還有一種是“一跪四叩”,一般是在過年小孩見尊長時用。

頂頭禮是久別重逢的老夫妻相見時的禮節。女方把頭頂到男方的胸脯上,男方用左手扶著老伴,右手撫摸老伴的后腦勺。

    抱見禮,這是長時間沒見面的至親好友之間相見時的大禮。若是平輩之間,不論男女,雙方抱肩貼面;若長輩和晚輩之間見面,晚輩用雙手抱住長輩的腰,長輩俯身同晚輩貼一下臉,然后直身用手撫摸晚輩的后背。這也叫“抱腰接面大禮”。

    執手禮應用較廣,長幼之間、平輩之間、朋友之間、親屬之間均可使用。古稱滿人“無作揖打恭之禮,想見幃執手”。見面的雙方各自伸出右手相執,虛攏但不握緊,如同現在的握手。

鞠躬禮,這是平日親朋之間相見的禮節。若是長幼之間,小輩要給長輩行鞠躬禮,或是平輩之間,對行此禮。

擦肩大禮,這是主人和客人之間常用的禮節。滿族人家經常無償地招待過往客人,客人臨走時,客人與男主人用一肩頭互相摩擦幾下即可。這就表示了客人對主人的感激之情。多日不見的朋友相見,也有行此禮。

2、請安禮

    請安禮主要有;打千兒禮、跪安禮、蹲安禮、撫鬢禮等。

打千兒禮是男子常用的請安大禮。也叫“單腿跪”、“扛肩膀頭”。施禮時,凡穿箭服或袍褂的,要先彈放下袖頭,然后左腳前移半步呈前屈狀,右腿后退半步呈半蹲狀,左手扶在左膝上,右手下垂,頭頸與上身略向前傾,口稱“請阿瑪安”“請額娘安”等。禮畢恢復直立。

    跪安禮也叫“跪拜禮”,這是男子的請安禮。跪拜者垂手低頭來到受禮者面前,雙手扶住雙膝,雙膝跪地后口稱“給某某請安”,隨著話音落地站起,走到側面站立。

    蹲安禮也叫半蹲禮,這是女子對長輩請安禮。行禮者站在受禮者面前,雙腳平行,雙手扶膝,隨即一弓腰,膝蓋略彎曲如半蹲狀,嘴里念叨“請某某大安”。

撫鬢禮是平輩女子之間,日常相見時互相請安的禮節。相見的女子以右手撫摸三下額角,同時向對方點幾下頭,眼睛看著對方,以示問候。受禮者同樣以撫鬢禮回拜。

3、告別禮是社交禮儀中的重要內容,主要有打橫、相抱、親面、執手、鞠躬等禮節。

    打橫又叫退步打橫,是客人走時向主人行的告辭禮。一般客人走時,主人要送至院門外,客人與主人告辭時,回身退后一步,雙手貼身橫走一、二步,然后向主人點頭,表示與主人告辭,主人抱雙手點頭表示告辭。

告別禮中的相抱、親面、執手、鞠躬等禮節與見面禮節相仿。

 

 滿族生育習俗

    滿族的生育觀,舊時有重男輕女思想,至今依然,而且以多子多女為福。生男孩,則在房門左框上掛一木制小弓箭;若生女孩,則在房門右框上掛一條或紅或蘭的布條此謂“他哈補釘”。這個儀式稱之為“懸弓掛帛”。

    “落草”。生兒落草是滿族生育習俗。婦女懷孕,被認為是全家的一件喜事。為保護胎兒的正常發育,對孕婦有許多清規戒律,如:不準坐鍋臺、窗臺、磨臺;不準進產房;不準祭祀祖先和參加別人的婚禮;禁食兔肉,怕生孩子三瓣嘴;不要多吃鹽和醬,惟恐孩子成“喉巴”。其規矩之繁多,往往給產婦精神上造成很大壓力。產房一般不設在西屋,不能將孩子生在炕席上。孕婦生產前,要把炕席卷起,在土炕上鋪上谷草,讓孩子生在谷草上,所以孩子出生稱“落草”。

    滿族生育還有“采生”和“開奶”之說。嬰兒看到的第一個外人被稱為“采生人”,意為采生人將對嬰兒產生影響,有的還被認為干爹干媽。開奶,是請多子女的婦女給嬰兒喂第一口奶,意謂消災無病好養活。

“洗三與打聰明”在孩子出生的第三天,要進行“洗三”,將一個兒女雙全又有威望的老太太(稱為姥姥)接到家中,由姥姥用一大銅盆給孩子洗熱水澡,邊洗邊嘮叨:“洗洗頭,做王侯;洗洗腰,一輩倒比一輩高;洗臉蛋,做知縣……”。最后用一根大蔥打三下,邊打邊說:“一打聰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闭f完,孩子的父親將大蔥扔到房上,親友們一齊向孩子的父母道喜。

    “辦滿口”。嬰兒滿月,要舉行上索儀式,宴請親友。上索,即將“子孫繩”請出,一端栓于祖先板的斜柱子上,另一端拉至門外,栓在早以準備好的柳枝上,然后全家人向祖先板叩拜。生男孩則在索繩栓一小弓箭,生女孩,則栓上“他哈補釘”。親友都來祝賀、饋贈禮品,多是送長命鎖等

    “掛悠車”。滿族人生第一個孩子,滿月時,姥姥家要給孩子蒸“河咧”(長蛇型的面駒駒),俗謂吃了可多生發。其舅父在這天要送給一個悠車,并親手掛起來。悠車以經人用過的為佳,俗稱“養活孩子吊起來”。親友要送小衣服和小鈴鐺等玩具。如嬰兒哭鬧,要邊推悠車,邊哼“悠悠調”。如《月兒圓》悠悠調這樣唱到:

月兒圓,月兒大,月兒已在樹上掛。

小妞妞,別哭了,額娘領你找阿瑪。

船兒搖,別害怕,長大嫁給漁老大。

魚皮鞋,魚皮襪,魚裙魚襖魚馬褂

……

    做滿月,女客將兩個饅頭合在一起,拿著讓產婦咬一口,謂之“滿口”。從這天起,產婦要增加飲食,沒有什么禁忌了。設宴招待客人,以長面條為主款待客人,意謂綿綿不斷健康長壽。

“抓周”。孩子周歲時已初懂人事,傳說這一天可以測出孩子一生的情趣和志向,所以滿族人多有“抓周”習俗。嬰兒滿周歲之日,其家人將紙筆、書冊、弓箭、頂戴、樂器、煙酒、賭具等,放在炕上,讓嬰兒去抓。據說抓到什么,將來就要干什么。

    給嬰兒“睡扁頭”的習俗,是滿族人所特有的,就是讓嬰兒枕著裝有糧食的小枕頭,這叫“頭枕糧倉”,日后大富大貴,并叫嬰兒仰面躺著,日久天長,把嬰兒的后腦勺睡得又平又扁。同時,嬰兒后背也睡得扁平、肩寬,滿族人認為這樣是美觀。

  滿族姓氏與家譜

    姓氏是不同血緣集團相互區別的符號,不同的姓氏表示著不同的家族。滿族人的姓氏是其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的反映之一。在滿族共同體形成時期,其姓氏是多音節的,用漢字寫就是二個或二個以上漢字共同組成。滿族入關后,其姓氏逐漸向單音節過渡,即與漢族單字姓氏相同,其姓氏實質上既有原多音節姓氏的內涵,又有與漢族姓氏相同的單音節的表現形式,形成了滿漢兼融的姓氏文化特質。

    滿族的姓氏形成于氏族社會,是表示血緣關系的稱謂,稱之為“哈拉”。最初一個哈拉就是一個穆昆(家族)。隨著人口的繁衍,原來同一哈拉穆昆內就派生多個哈拉。所以,滿族逐漸形成眾多的哈拉(姓氏)。

滿族姓氏在《皇朝通志?氏族略》中記載了646姓,又記譜外33姓,加起來有679個姓氏之多。

綜觀多音節滿族姓氏的來源,可分為三大類:

    1、以地名為姓。

    以所居地名為姓氏如:完顏、瓜而佳、鈕鈷祿、舒穆祿、寧古塔、烏蘇、愛渾、薩哈拉察等等。

    2、借用漢族姓氏。

    在滿族六百余姓氏中,有馬佳、佟佳、黃佳、齊佳、董佳、楊佳、鮑佳、方佳、姚佳等等。光看頭一個字,其與漢族姓氏多么相似,來源于漢姓是顯而易見的。如果考慮“佳”“家”同音,則變成馬家、佟家、黃家、齊家、董家、楊家……,這些滿族姓氏借用了漢族姓氏是無疑的了。

    3、隨意取姓。

    形成滿族共同體的某些血緣集團取姓氏時,有很大的隨意性。例如:

西林(覺羅)——精快之兵

阿哈(覺羅)——奴仆

額爾吉——俘虜

多爾袞——獾子

葉赫——盔頂托子、白麻

圖門——萬

布?!獰o毛鹿皮

……

    總之,滿族的姓氏有著自己的民族特點,后來在漢族文化的影響下,逐漸改變了原來的多音節姓氏,而冠以漢字姓氏,皆為單音字。

    例如著名的滿族八大姓:佟佳氏、瓜爾佳氏、馬佳氏、索綽羅氏、齊佳氏、富察氏、納喇氏、鈕鈷祿氏。改成漢字姓為:佟、關、馬、索、齊、富、那、郎。

    滿族多音節姓氏逐漸改為單音節漢字姓氏,一般是根據其多音節中第一音節漢字諧音的形式出現,但也有是取其原多音節姓氏的滿文字義為單音節姓氏,如:愛新覺羅——金;圖門——萬;寧其古——劉(六)等。

后氏族繁衍,分支漸多,或取不同漢姓間或有之。如清末民初,愛新覺羅氏嗣分衍,所取漢姓由少及多,主要有:金、肇、趙、羅、艾、德、洪、依、海等。

    滿族人的命名,在其入關前,有著強烈的隨意性,一切事物都有可能成為人的名字,信手拈來毫不考慮。如:

多鐸——胎。努爾哈赤十五子。

阿敏——后鞍橋。舒爾哈齊長子。

費揚古——最小的兒子。

岳托——呆癡。代善長子。

    似此等等,在滿族人名中俯拾即是。但入關后,滿族人取名字漸習漢俗。其取名字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輩分規范化。如康熙之子以“允”字始;雍正之子以“弘”字始等。

2、注重字義。這方面例子極多。

3、以數字為名。如:四十一(多鐸六世孫)、六十八(阿拜五世孫)。

4、崇佛取名。如:普照、鐵保、觀音布等。

國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譜。家族的譜書即是一個家族的歷史。國史難以巨細無遺,家史則能細致入微,正可國史、地方志的不足。因此,家譜同史、志一樣,有一定的“資治、存史、教化”的作用。

清太祖努爾哈赤起兵之前,女真人的社會活動基本單位是“穆昆”氏族組織。到了努爾哈赤時,開始逐步以牛錄代替“穆昆”,成為社會的基層組織。清八旗制度確定后,原來的哈拉穆昆組織迅速分化,被固山牛錄(八旗組織)所代替。因在清朝八旗制度中人丁身份地位、官職的承襲,都需要宗譜作憑證,所以記錄家族血緣關系的譜書顯得尤為重要。

    在清代滿族幾乎家家修譜,是滿族家譜的鼎盛時期。滿族修譜曾出現四次高潮。第一次是在康乾盛世,這正是國家安定、經濟騰飛、人民安居樂業的反映。第二次是在嘉慶年間,當國內戰亂平靜時,人們盼望大清王朝的中興,因而修家譜又出現高潮。第三次修譜高潮出現在清晚期光緒年間,人們的心理與第二次相同。第四次高潮是在“九一八”事變之后,日本侵略者鼓吹滿蒙自治,建立傀儡政權時期形成的?,F在,新修譜書已成風氣,許多滿族人家用家譜記載家族歷史,并用家譜對青少年進行愛祖國、愛家鄉的教育。

    一般滿族家譜,分為兩種。一種為編撰成冊的稱為譜書。一種為只記宗族中本支世系或本始祖下的幾支后裔的名單稱譜單及專用于春節期間祭祀的宗譜單。滿族譜單,一般是寫在高麗紙上的,或是寫在白細布上的,還有寫在牛皮上的。較多的一種折子式的家譜叫譜折。譜書記載的內容較為豐富,一般有如下內容:1、譜序;2、宗派;3、世系源流;4、家法家規;5、祭祀規則;6、文牘(遺囑、契約)等;7、人物傳;8、大事記;9、圖譜;10、譜注等。

譜書中的宗派篇,即行輩排字歌,俗稱“范”字,是譜書的主要內容?

回答者: 左邊的位置 - 區域總監 十一級   2006-2-26 09:10

滿族風俗習慣

回答者: dahuzi1954 - 會元 七級   2006-2-26 09:15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另外,在其他大中城市均有少數散居滿族。

  滿族歷史悠久,1644年,清軍入關,統一了中國,形成滿漢長期雜居的局面。1911年辛亥革命后,滿洲族改稱滿族。

  滿族本來有自已的語言、文字,滿族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滿文創制于16世紀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創制的。17世紀四十年代,滿族大量入關后,普遍開始習用漢語文。

  滿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獵、戰斗的活動演化而來。滿族喜愛的娛樂活動還有跳馬、跳駱駝及滑冰等。十八世紀中期,“八旗子弟”創作了一種新的鼓詞,配合鼓板、三弦演唱,名為“清音子弟書”。

  歷史上滿族男子喜穿青藍色的長袍馬褂,頭頂后部留發梳辮留于腦后,戴圓頂帽,下穿套褲。婦女則喜歡穿旗袍,梳京頭或“盤髻兒”,戴兒環,腰間掛手帕。滿族入關后,其服裝與漢族服裝趨于一致,但旗袍卻以其獨特的魅力流傳下來,成為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

 

習俗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要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滿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來客住西炕,長輩多住北炕,晚輩住南炕。

  忌諱: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婚俗

  滿族婚禮既帶有本世民族濃厚的特點,又融合了不少漢民族的風俗禮節,一般地講要經過以下程序:

  訂婚:滿族青年男女訂婚有兩種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長是熟人,相互了解,有意做親,便托媒人給子女許訂終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種是男女雙方互不認識,托媒人為子女訂婚,并由媒人轉交雙方的"門戶貼",開具雙方的旗佐、履歷、姓氏、三代。此外,還要互相檢驗生辰八字。

  放定:即遞財禮。分放大定和放小定兩種。放小定是未來的媳婦拜見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親時,得到財物。放大定叫做“過大禮”,俗稱“下大菜”,就是選擇吉日,男方將聘禮送到女方家。

  結婚前一日,送親的要喝“迎風酒”。新娘則離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稱“打下發”。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車送親,由其哥哥護送。如路遇井、廟、墓則用紅氈遮住彩車,俗稱"避煞神"。男方也同時用彩車迎親,兩車中途相遇,外轅相錯,新娘由兄長抱到迎親車上,稱為“插車”。彩車到新郎家時,洞房門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讓喜轎車抬著新娘從火盆上經過,俗稱"過火避邪"。為趕走或殺死隨轎而來的鬼怪,新郎要向轎門虛射三箭;也有實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轎底射,以免傷著新娘。接著,新娘被人扶出轎來到天地前,同新郎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目的是乞求上蒼保佑新婚夫婦,使他們子孫滿堂,白頭偕老。

  舉行完以上這些儀式后,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攙進洞房。新娘過門坎時,在門坎上放有一副馬鞍,新娘必須從上面跨過去。新房的床鋪必須全科人鋪設,洞房鋪好后要在房內奏樂,稱“響房”。新娘入洞房時,一小女孩手拿兩面銅鏡,對新娘]照一下,然后把銅鏡掛在新娘的前胸后背。接著,另一小女孩遞過兩只錫壺,里面盛有米、錢等,新娘或抱在懷里,或夾在腋窩,俗稱“抱寶瓶”,又叫“抱保媒壺”。當新娘在床上坐穩后,新郎用秤桿把罩在新娘頭上的紅布揭去,叫做“揭蓋頭”。接下來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長壽面或子孫餑餑等。

食俗

  滿族民間農忙時日食三餐,農閑時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梁米、粳米、干飯,喜在飯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梁米豆干飯。有的地區以玉米為主食,喜以玉米面發酵做成“酸湯子”。滿族的餑餑歷史悠久,清代即成為宮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窩窩頭”,也稱小窩頭。滿族點心薩其瑪也成為全國著名糕點。較著名的還有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北京小吃墩餑餑,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餑餑,湖北荊州小吃豬油餑餑等。

  北方冬天天氣寒冷,沒有新鮮蔬菜,滿族民間常以秋冬之際腌漬的大白菜(即酸菜)為主要蔬菜。據傳用腌漬的方法儲存蔬菜,始于清順治年間。用酸菜熬白肉、粉條是滿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肴。此外,日常蔬菜還有蘿卜、豆角等。

  滿族人民愛吃豬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遼寧沈陽市的滿族餐館那家館有100多年歷史的,該店經營的白肉血腸,被譽為正宗的滿族風味。

  典型食品:滿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白肉血腸、火鍋、酸湯子、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大餑餑每斤八塊,俗稱清東陵大八件;小餑餑每斤十六塊,俗稱清東陵小八件。大小餑餑品種主要有太師餅,松餅,玫瑰餅,龍鳳餅,山楂桃。還有七星點子、八裂餅、核桃酥、到口酥等。

節慶

  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1989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把每年的123日定為“頒金節”。

  走百?。簼M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后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清明節:上墳祭祖時不像漢族紙錢后在墳頂上壓錢,而是在墳上插“佛朵”?!胺鸲洹笔菨M語,譯為漢語為“柳”或“柳枝”。根據滿族的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孫,為表明后繼有人,要在墳上插柳。

風味餑餑

  餑餑是滿族平時和節日的主要食品。餑餑是用粘米做成的。有豆面餑餑、蘇葉餑餑和粘糕餑餑等。豆面餑餑是用大黃米、小黃米磨成細面,再加進豆面蒸制而成。這種餑餑顏色金黃,有粘性,味香可口。蘇葉餑餑是用粘高粱面和小豆的豆泥混合拌勻,外面用蘇葉包起來蒸熟的,有一種蘇葉的特殊香氣,別具風味。粘糕餑餑是用大黃米浸泡之后磨成面,在黃米面中間包上一些豆泥蒸熟后則成。這種餑餑用油煎著吃,或蘸著糖吃都行,既香又甜。

  滿族的餑餑很耐餓,攜帶方便,風味獨具,至到今天仍是頗為風行的食品。

  酸湯子也是滿族的傳統餑餑食品。它是用玉米面經過發酵后做成的。先用水把玉米泡開,磨成水面,再用布袋過掉渣滓,水面置桶里發酵,待到有酸味時,用漏斗或機器擠成面條狀,煮熟即可食用。有時發酵過大,略有酸臭味,故又稱“臭米子”。在遼寧叫“(左火右叉)子”。東北城鄉,還設有(左火右叉)子館,專營“臭米子”。

  薩其瑪是馳名全國的滿族糕點。其前身,是滿族的一種傳統糕點——搓條餑餑。制作搓條餑餑先把蒸熟的米飯放在打糕石上用木錘反復打成面團,然后蘸黃豆面搓拉成條狀,油炸后切成塊,再酒上一層較厚的熟黃豆面即成。搓條餑餑是昔日滿族的重要供品,所以也稱為“打糕穆丹條子”。后來,用白糖代替了熟豆面,成了“糖纏”,更名為薩其瑪,人們又稱其為糖蓉糕。這種餑餑色、香、味、形具佳,深受人們的喜愛。

  滿族餑餑品種繁多,各有特色。金黃的小窩頭,酥脆的炸馓子,松軟的淋漿糕、細膩的大盆糕,此外,還有金絲糕、太陽糕、涼糕、酒糕、春餅等等,數不勝舉,各領風騷,都是滿族的傳統風味。

“落草”之俗

  滿族稱嬰兒降生為“落草”。婦女臨產時,將炕席卷起,放塊石頭壓在席卷上,拿一些谷草鋪墊在炕上,將孩子生在草上,故稱“落草”。這種習俗帶有濃郁的狩獵民族古樸、粗獷的遺風。干草既可防濕,又可以御寒。

  如果生個男孩,就在家大門邊懸掛木制弓箭,俗稱“公子箭”。這并非真的弓箭,而是用樹枝煨成弓,用紅布纏三支箭,預祝孩子長大成名以后成為一名精騎著射的男士。如果生個女孩,則在大門右邊掛一塊紅布條,象征吉祥。掛紅布條逐漸演變為產房的標志。產房不許人闖入,因為生人會把奶水帶走,謂之“采奶”。如生人不慎闖入,還得做一碗湯送來,稱為“還奶”。小孩落生,要請一位本事大、性格好、長得好的人第一個到產房,謂之“踩生”。據說誰踩的生,孩子長大后就象誰。

  孩子生下第三天,請一位兒女雙全有威望的老太太給孩子洗浴。洗浴在大銅盆進行,內置槐樹枝、艾蒿、熱水等。老太太一手托著孩子,一手給孩子洗浴。邊洗邊唱:“洗洗頭,做王侯;洗洗腰,一輩要比一輩高;洗臉蛋,做知縣,洗腚溝,做知州”。最后,老太太用一根大蔥連打三下嬰兒,邊打邊說:“一打聰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的”。打完后,孩子的父親將蔥扔到房上,親友們一起賀喜。

  孩子滿月后,將懸于門上的“公子箭”和紅布條收回栓在子孫繩上,放在西墻正中北側的子孫袋里,旁邊供奉著“佛托媽媽”,是保嬰之神,滿族人家每到春秋,要祭祀佛頭媽媽以求賜福。祭祀之時,把子孫繩從神位前拉到院里柳枝上,家族里未婚男女和抱孩子的婦女跪拜案前,眾人叩首。薩滿用柳枝蘸水灑向孩子頭部,又讓孩子在香碟前熏一下,意在驅邪,隨后取下子孫繩上的五彩線,套在孩子的頸上。過三天把五彩線收回貯在子孫袋里。因五彩線稱為“鎖線”,因此此俗謂之“換鎖”。

  嬰兒滿月之后睡悠車,這是滿族育嬰的一個傳統方法。悠車用薄木板制做,長2公尺,寬1.5公尺,兩頭呈圓形,有底、樣式如船。用四根繩子系在房梁上,離地面有一定距離,將孩子放在悠車里。嬰兒哭則乳之,不哭則搖之,十分輕便,母親還可以干一些家務活。滿族人家生第一個男孩,悠車由姥姥家贈送。

  為了避免孩子翻動從悠車上掉下來,也考慮孩子長大后射箭胳膊平直,騎馬腿的位置端正,便將孩子胳膊肘、腿膝蓋、腳脖處用帶子捆綁起來,孩子動彈不得只能仰臥。因此滿族少年身體多健美,很少駝背彎腰。滿族以扁平頭為美,因此多以小米或高粱裝枕頭,枕在孩子頭下,俗稱“睡扁頭”。

 漫話旗袍

  旗袍是現代流行服裝之一,在國際服飾櫥窗里,享有很高的盛譽。

  旗袍是從滿族古老的服裝演變而來的。

  旗袍,滿語稱“衣介”。古時泛指滿洲、蒙古、漢軍八旗男女穿的衣袍。

  清初衣袍式樣有幾大特點:無領、箭袖、左衽、四開衩、束腰。箭袖,是窄袖口,上加一塊半圓形袖頭,形似馬蹄,又稱“馬蹄袖”。馬蹄袖平日綰起,出獵作戰時則放下,覆蓋手背,冬季可御寒。四開衩,即袍下擺前后左右,開衩至膝。左衽和束腰,緊身保暖,腰帶一束,行豬時,可將干糧、用具裝進前襟。男子的長袍多是藍、灰、青色,女子的旗裝多為白色。

  滿族旗袍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旗袍外套上坎肩??布缬袑?、捻襟、琵琶襟、一字襟等。穿上坎肩騎馬馳聘顯得十分精干利落。

  在滿族南遷遼沈,入中原后,與漢族同田共耦,受漢族“大領大袖”服飾的影響,由箭袖變成了喇叭袖,四開衩演變為左右開衩。

  至本世紀30年代,滿族男女都穿直統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女性旗袍下擺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繡花卉紋飾。男性旗袍下擺及踝,無紋飾。40年代后,受國內外新式服飾新潮的沖擊,滿族男性旗袍已廢棄,女性旗袍由寬袖變窄袖,直筒變緊身貼腰,臀部略大,下擺回收,長及踝。逐漸形成今日各色各樣講究色彩裝飾和人體線條美的旗袍樣式。由于旗袍非常適合中國婦女的體形和賢淑的個性、民族的氣質,后來這一源于滿族的傳統服裝漸漸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朵苛葩,受到國內外婦女的青睞和贊賞。

風味餑餑

  餑餑是滿族平時和節日的主要食品。餑餑是用粘米做成的。有豆面餑餑、蘇葉餑餑和粘糕餑餑等。豆面餑餑是用大黃米、小黃米磨成細面,再加進豆面蒸制而成。這種餑餑顏色金黃,有粘性,味香可口。蘇葉餑餑是用粘高粱面和小豆的豆泥混合拌勻,外面用蘇葉包起來蒸熟的,有一種蘇葉的特殊香氣,別具風味。粘糕餑餑是用大黃米浸泡之后磨成面,在黃米面中間包上一些豆泥蒸熟后則成。這種餑餑用油煎著吃,或蘸著糖吃都行,既香又甜。

  滿族的餑餑很耐餓,攜帶方便,風味獨具,至到今天仍是頗為風行的食品。

  酸湯子也是滿族的傳統餑餑食品。它是用玉米面經過發酵后做成的。先用水把玉米泡開,磨成水面,再用布袋過掉渣滓,水面置桶里發酵,待到有酸味時,用漏斗或機器擠成面條狀,煮熟即可食用。有時發酵過大,略有酸臭味,故又稱“臭米子”。在遼寧叫“(左火右叉)子”。東北城鄉,還設有(左火右叉)子館,專營“臭米子”。

  薩其瑪是馳名全國的滿族糕點。其前身,是滿族的一種傳統糕點——搓條餑餑。制作搓條餑餑先把蒸熟的米飯放在打糕石上用木錘反復打成面團,然后蘸黃豆面搓拉成條狀,油炸后切成塊,再酒上一層較厚的熟黃豆面即成。搓條餑餑是昔日滿族的重要供品,所以也稱為“打糕穆丹條子”。后來,用白糖代替了熟豆面,成了“糖纏”,更名為薩其瑪,人們又稱其為糖蓉糕。這種餑餑色、香、味、形具佳,深受人們的喜愛。

  滿族餑餑品種繁多,各有特色。金黃的小窩頭,酥脆的炸馓子,松軟的淋漿糕、細膩的大盆糕,此外,還有金絲糕、太陽糕、涼糕、酒糕、春餅等等,數不勝舉,各領風騷,都是滿族的傳統風味。

1.飲食民俗

滿族餑餑。滿族人喜歡吃粘食,因為粘食耐餓,便于外出射獵活動。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制作精巧,風味獨特的各種點心,統稱為"滿族餑餑",因此素有"滿點漢菜"之說。滿族餑餑歷史悠久,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栗子面窩窩頭",也稱小窩頭。

滿族入關前有一種筵席叫"餑餑席",每桌使用面粉80斤,可見規模之大。使用的面粉多為粘面,就是以糯米或大黃米、小黃米為主,摻入適量其他米碴,再用豆沙、果仁、白糖作餡。主要的品種有薩其瑪、綠豆糕、蘇葉餅、豌豆黃、牛舌餅、打糕、油炸糕、粘豆包等。每到冬天,滿族人家一般都要做上幾鍋粘豆包,凍起來隨吃隨拿?,F在沈陽冬天的集市上仍然經??梢月牭秸扯拱慕匈u聲。

菜肴。滿族人特別喜歡吃豬肉、酸菜,而且烹調方法很多。比較有特點的菜肴有吃肉大典、白肉酸菜血腸、火鍋、酸湯子等。

遇到喜慶的事情或祭祀時,要設肉食大典。八人為一桌,席間主人端上一方方約十斤左右的豬肉和調好的肉汁,客人不用筷子,而是自己用刀將肉切成塊或片,蘸肉汁吃肉,并依次捧碗喝酒,十分豪爽。

白肉血腸是滿族人宴請親友的一道主菜。五花豬肉,切薄片,與細切的酸菜同時下鍋,開鍋后再投入已灌好、煮熟、切成小段的血腸。這道菜香而不膩,營養價值很高?,F在沈陽的那家館白肉血腸,風味絕倫,深受消費者歡迎。

涮火鍋是最為典型的滿族飲食。這種飲食與當年滿族人游獵生活方式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所以,不論是原始的滿族火鍋,還是如今華夏大地隨處可見的現代火鍋,吃起來都會令人聯想起"噼啪"作響的山林篝火,聯想到"吱吱"作響的小吊鍋??梢哉f滿族火鍋是如今風靡全國的火鍋老祖。除菊花火鍋外,比較有名的有什錦火鍋和三鮮火鍋。

酸湯子是滿族傳統食品。秋季新糧成熟之后,農村幾乎家家泡酸湯子。將新打下來的玉米整粒浸入缸中發酵,然后用清水沖洗,將酸味去除,磨成水面后,過濾去渣皮,即成湯面。食用的時候,鍋內燒開水,用特制的湯子套,套在左手大拇指上,左手握一團湯面,用右手擠壓,擠出的湯子條直接入鍋煮熟,撈出來后,拌入肉炸醬、雞蛋醬或蔥花醬之類的佐料即可食用。

2.發式和服飾

1)發式。滿族人的發式繼承了金代女真人之習俗,男子發式是半剃半留,即前剃后留,留下的頭發編成發辮垂于腦后。辮子上可結有各種各樣的裝飾物,從裝飾物上就可以基本判定其地位的高低和身份的尊卑。傳說這種發式與女真族騎射的生產方式有關,主要是為避免前面的頭發遮擋視線,影響獵射野物。六、七十年代,漢族農村的小男孩,為了好養活,仍有腦后留小辮的習俗,這不能不說是受滿族風俗的影響。

滿族婦女對頭發十分愛惜,對發式也十分講究。滿族婦女"辮發盤髻"的習俗,也是來自女真遺風。"兩把頭"是滿族婦女最具有代表性的發式,就是把頭發束在頭頂上,分成兩綹,結成橫長式的發髻,高高的發髻最為流行;再將后面余發結成一個"燕尾"式的長扁髻,壓在后脖領上,使脖頸挺直。滿族女子身著旗袍,足蹬高底旗鞋,顯得亭亭玉立,儀態萬千,充分體現滿族女子的端莊優雅。

清代中期,滿洲貴族婦女開始盛行"旗頭",也叫"旗頭板"、"大拉翅"。就是以頭頂發髻為座,上面放置旗頭。旗頭和我們在舞臺上看到的差不多,是一種扁形的冠,里面有鐵架支撐,外面用青絨或青素緞等制成,正面有各種珠寶首飾的裝點,側面懸掛流蘇,真可謂是動則搖曳生姿,靜則雍容華貴。旗頭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的,由于是進關以后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大京樣"。

2)服飾。滿族服飾是對我國現代服飾影響最為顯著的少數民族服飾,旗袍、坎肩、馬褂等至今仍以其獨有的魅力,成為各民族人民喜愛的服飾。

旗袍滿語為"衣介",也就是長袍的意思,是滿族最有特色的服裝。男子的旗袍是無領的或者是圓領;捻襟、窄袖、也稱箭袖或馬蹄袖;扣絆、下部兩面或四面開衩、束帶。箭袖或馬蹄袖,平時挽起,冬季打獵或作戰時放下,覆蓋手背,用以御寒,后來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開衩本是為了上、下馬的方便,后成了區分等級的標志:皇族ā?


??Δ??
宗室開四衩,官吏士俗開兩衩。還有一種便服,下擺不開衩,俗稱"一裹圓"。腰帶是滿族男子服飾中非常必要的,腰帶上掛有各種裝飾物件,常見的是玉佩和香荷包等。

馬褂就是在馬上穿著的褂子,它長不過腰,四面開衩,罩在袍子外面,可以抵擋風寒。開始時,只有八旗士兵穿用它;雍正后期,馬褂作為八旗的一種象征,逐漸在各個階層流行起來,直到民國初年,馬褂仍然是人們出入重要場合的禮服,就是我們今天穿用的"唐裝",也是由馬褂演變而來。

坎肩是滿族男子服裝特色之一??布缬址Q背心、馬甲,是一種無袖短衣。游獵時期的滿族獵戶多穿毛朝外的皮坎肩。后來的坎肩兼具裝飾作用,多用綢緞制作,四邊鑲有彩條;滿族坎肩的樣式愈加別致,常見的有對襟直翹、對襟圓翹、捻襟、琵琶襟、一字襟、人字襟等,最受歡迎的式樣是"巴特魯"。

女式旗袍大致與男式旗袍在款式上是相同的,只是多一些裝飾而已。女式旗袍也是直立式的寬襟大袖長袍,此外,旗袍的衣襟、領口、袖邊等處,鑲嵌花紋或牙子,使旗袍變得十分精美,成為滿族服飾中的精品。

隨著社會的發展,女式旗袍不斷演化,愈發新穎講究。由寬腰直筒式逐漸變成了緊身合體的曲線型、流線型;立領、束腰、窄袖、側開襟、下擺回收,充分顯示東方女性線條美,顯示出東方女性文靜端莊、典雅秀麗的內在氣質,成為中華女性的民族服裝。

滿族的女式旗鞋是我們俗稱的"花盆底鞋",鞋底中間即腳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頭,用細白布包上,木跟不著地的地方,常用刺繡來裝飾。足蹬花盆底的旗鞋,可使滿族女子顯得身材高挑,風姿綽約。老年婦女和勞動婦女所穿平木為底的旗鞋,稱為平底繡花鞋。

3.民居特點

滿族的民居充分體現了民俗對于地理環境的選擇性和適應性。滿族多居住在山區,御寒防冷的問題是滿族民居首先要考慮的實際問題。

滿族早期,經濟文化比較落后時期,居住條件簡陋,冬天居住"地窨子",夏季居住"馬架子"。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和與各民族間的交往和學習,滿族人逐漸形成自己的居住習俗。

"口袋房,萬字炕",形象地描述出了滿族人居室的主要特點。滿族人的房屋多為三間或五間,房門開在東側或次東間,整座房屋形似口袋,因此稱作"口袋房"。屋里南、西、北三面筑有" "字型大土坯炕,叫做"萬字炕"。西炕略窄一般不住人,也不許堆放雜物,上面有一個擱板,是滿族人供奉祖宗的地方;南炕溫暖向陽,是長輩居住的地方,北炕是晚輩居住的地方。為了避免生活上的不便,滿族人室內有各種軟間壁,有的是從炕面到房梁用木板糊紙柵成兩個空間;有的是在炕沿平行的正上方,從棚頂吊下一根長竿,叫"幔竿子",專門用來懸掛幔帳,晚間睡覺時放下,在南北炕之間起到遮擋作用。

火炕是滿族人家住房主要的取暖設備,因為火炕一般都通過做飯的鍋灶,所以燒水、做飯時,炕總是熱的。有的人家還把室內地面下也修成煙道,稱之為"火地""地炕",在特別寒冷的季節,可以加燒地炕,提高室內的溫度。

與漢族民居不同的是,滿族民居的煙囪沒有修在屋頂上,而是"煙囪坐在地面上",煙囪修在房屋的一側,有孔道與火炕相通。煙囪坐在地面上,不僅可以延長室內煙道的長度,提高供暖的效力,而且滿族人的煙囪,過火量較大,煙囪為寬大的臺柱形,修在地面上比較適宜。

東北氣候寒冷,室內日?;顒佣嘣诨鹂簧线M行,所以滿族人室內陳設比較簡單。室內一般沒有桌椅,只有炕桌,有的人家有八仙桌,就放在西炕前,上面擺放著茶具;炕上有用來裝衣物的大板柜,被褥疊放在上面。來了客人,請客人到炕上坐,全家人平時吃飯、讀書、做針線活也在炕上進行。

滿族民居的門窗也有特點,外面的門是獨扇的木板門,里面的門是兩扇門,有木制的插銷。窗分為上下兩層,糊窗所用的窗紙堅韌如革,稱為"高麗紙"。窗紙糊在窗戶的外邊,一方面可以避免窗檔中積沙,另一方面可避免窗紙因冷熱不均而脫落。窗紙糊上后,還要淋上油,這樣,既可增加室內的亮度,又可以使窗紙堅久耐用,所以"窗戶紙糊在外",就成為滿族民居的一大特點。

滿族入關后雖然受漢族文化的影響較大,但是在東北的絕大多數的居民,包括漢族在內,在居室的特點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滿族民居的影響的?,F在比較偏僻的農村,許多人還是使用這種帶火炕的房子,只是室內的陳設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

回答者: silingmofashi - 魔法學徒 一級   2006-2-26 11:02

我有個同學滿族的,她說不能吃狗肉

回答者: 小飛俠_366 - 書童 一級   2006-2-26 11:13

婚姻家庭

    滿族婚姻一夫一妻制,男娶女嫁,子女隨父姓。滿族人十分重視修家譜,家譜按輩分,從祖 上一代代排下來,只記男子名,配偶只記某某氏。

    見面禮節

    滿族有孝敬長輩,講究請安問好,重視禮節規矩的傳統。男子請安要“打千”,左膝前屈,右腿下彎,上身前傾,右手下垂,問好。過年行跪拜禮。女子問安要雙腿并立,雙手放右膝上,曲膝弓腰,問好。此外還有相抱禮、執手禮等。

    居室

    滿族的傳統建筑形式是院落圍以矮墻,院內有影壁(照墻),立有供神用的“索羅桿”。住房一般有東、中、西三間,其中東、西兩間為正房,門向南開。西間稱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以西炕為尊,俗稱“萬字炕”,供有祖宗神位,西墻上有祖宗神板。

    服飾

  歷史上滿族男子喜歡穿兩側開叉、腰中束帶,便于騎射的馬蹄袖長袍馬褂,頭頂后束辮垂于腦后,戴圓頂帽,下穿套褲,腳著呈船形的雙鼻皮條布鞋,大拇指戴搬指;婦女則多喜穿旗袍,梳京頭或“盤盤轡”,戴耳環,腰間掛長手帕,天足,蹬花盆底鞋。

  滿族的帽子有禮帽(也稱官帽)和便帽(現在叫的帽頭),又分暖帽和涼帽;婦女戴"坤秋"帽或"臥兔",后來婦女頭飾不斷改進,貴族婦女多戴鋼子,飾以絹花球翠。

  滿族入關后,滿漢服裝漸趨一致,但旗袍卻以其獨特的魁力流傳下來。經過不斷改進,旗袍的樣式逐漸成為直領、窄袖、右大開襟、釘扣拌、緊腰身、長至膝下、兩側開衩,穿上后既能體現身姿,又可顯示女性的高雅大方。

    睡扁頭

  滿族的一種育兒習慣。即幼兒出生后,讓他(她)仰面睡覺,枕頭內裝上小米之類的囊物。因為,幼兒在學會走路以前骨骼很軟,有意識地"睡扁頭",可使后腦約扁平美觀,背部寬板健美。也可令幼兒的鬢角突起,不致成凹鬢角。這一習俗后被漢族普遍接受。

    悠車

  這種悠車是滿族撫育孩子用的工具。悠車形似船,用繩子系在大梁上。當孩子要睡覺時,母親就把他抱進悠車里,邊唱邊悠,孩子很快就入睡了。

    神石、神竿、照墻

  滿族人家庭院里迎大門立一約6尺高的神竿,竿的頂端是包著一塊紅布的風磨銅頂,竿頂下約1尺左右,橫置一短竿。神竿根部放三塊石頭,叫“神石”。神竿后筑影壁,影壁墻頭飾有雨搭。傳說,這些是祭祀先祖努爾哈赤的。努爾哈赤曾上山挖過人參,神竿就是他挖人參時用的索撥拉棍,即“索絡竿”;神石就是野炊支鍋用的石頭;影壁就是背人參用的背夾。 

    禁忌

    滿族人不吃狗肉,不打狗,不使用狗皮做的取暖物品。這與滿族的犬圖騰崇拜、祖先崇拜有關,也與狗在滿族人生活、生產中曾起過重要作用有關。

樓上的漏了滿族的圖騰.

滿族的圖騰有三種動物-,滿族叫做海東青,狗和驢子.

滿族的傳統居室中都會有畫有這三種動物的壁畫.傳統滿族每家每戶的男丁都要會一種特殊的技能-訓鷹.就是設一個陷阱,誘捕鷹.抓住以后,要經過一系列復雜的程序來將鷹馴化,至于有馴化不了的鷹要及時放生.滿族十分珍愛鷹,他們絕對不會傷害鷹,甚至他們還有鷹神.

 
  • 客服熱線
  • 商務洽談
  • 13596379558
  • 投訴建議客服
  • 13704312303
国产精品离异富婆